《月光曲》教学设计和反思及说课稿
(2016-11-17 20:47:54)《月光曲》中对话片段朗读训练教学设计
李渠小学课题组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掌握一般语句朗读的重音、停顿、抑扬顿挫的语感,了解“情感引读法”“配乐朗读法”,能入情入境的投入到朗读中,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
3.情感目标: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通过朗读来了解音乐中蕴含的意境,让学生知道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贝多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重点:
掌握一般语句朗读的重音、停顿、抑扬顿挫,能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了解“情感引读法”“配乐朗读法”,能入情入境的投入到朗读中。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遇到了一对兄妹,他为兄妹俩演奏了几首曲子呢?(两首)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去聆听这两首曲子吧,我们共同上一节朗读训练课。(板书课题)
(二)指导朗读
1.第三自然段
理解体会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2.第五、六自然段
师:当她听出这是贝多芬在演奏的时候,内心是多么激动,有谁能读出盲姑娘当时的语气?
生:读。
师:她此时除了激动,还可能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她可能还会很惊讶,因为她可能无法相信眼前为他演奏的人竟然真的就是贝多芬本人。
师:那你能试着用惊讶的语气,来读一读盲姑娘的话吗?
生:惊讶地读。
师:还可能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还有些疑惑,不敢确定眼前的人是不是贝多芬。
师:你理解得真好。要读出疑惑的语气,这两个“您”应该怎么读呢?你来试一试。
生:读。
师:把两个“您”字拖长,就能表现这种疑惑的语气,我们都来试一试。
生:疑惑地读。
生:我觉得她更可能会十分高兴。因为她一直都期待能听到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所以当他真正听到了,一定难以抑制自己的喜悦之情。
师:你说的太好了。那你来读一读。
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师(添词):“皮鞋匠站起来(惊讶地)问──”
生(接读):“先生,你找谁?走错门了吧?”
师(添词):贝多芬(诚恳、热情地)说──
生(接读):“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生(接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接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3.第九自然段
(3)为什么皮鞋匠所看到的画面会不一样呢?(贝多芬的情感不一样。音乐的调子有高有低。音乐的旋律不同。)
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老师这儿有三个答案,请你选择最恰当的?(1、舒缓——明快——激昂
(7)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9)用比赛读的方式来读。
(三)总结
同学们,入情入境的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朗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技能,老师希望通过这节朗读训练课唤起大家对朗读的热情!
《月光曲》教学反思
三、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月光曲》说课稿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富厚、意境优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质料。依照本课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确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掌握一般语句朗读的重音、停顿、抑扬顿挫的语感,了解“情感引读法”“配乐朗读法”,能入情入境的投入到朗读中,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
3.情感目标: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一般语句朗读的重音、停顿、抑扬顿挫,能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情感引读法”“配乐朗读法”,能入情入境的投入到朗读中。
二、说教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悟后品读,让学生知道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贝多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说学法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四、说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播放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同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引出贝多芬。进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贝多芬。然后总结: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指导“券”的读音和蜡烛中“蜡”的写法。
(三)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读文章,小组讨论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读中求悟,悟后品读,解决问题
1.引出问题:同学们,音乐的旋律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得心情平静的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起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2.围绕第三自然段来讲解。
就是兄妹俩的谈话,我会这样引导: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有句俗语叫“弹琴知音,谈话知心”那么贝多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热爱音乐。我会抓住“那有多好啊”这五个字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家境贫寒,此时,抓住两个“太”字品读家境贫寒,并从课文中找出其他表现家境贫寒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听到这里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向往和热爱,他的心被这穷兄妹俩触动了!
学生还可能体会出妹妹的懂事、善解人意。然后我会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板书“感动”)。
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究竟是什么又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又弹一首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3.出示语段二:“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从这段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盲姑娘激动、难以置信的心情以及什么叫知音,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朗读,我重点指导两个读法,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声音要拉长,第二个您表示肯定,要读出激动、肯定的语气。
一曲弹完,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飞扬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说
让学生深情的、反复的读这一句话。
有句话叫知音难求,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却遇到了懂得他音乐、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尝不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让学生再一次感情朗读。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的回答。
贝多芬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学生接着一齐读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却照不进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爱贝多芬的音乐,懂得他的音乐中的情感,却很难欣赏到他的演奏。面对这知音,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触动了贝多芬的情思,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情思、这灵感、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键上。
让我们一起来听,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读。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此时,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体会贝多芬的想法。
(五)、展开联想,学习写法。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英华的表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开导性。我的板书以贝多芬的情绪变革为主线,表现了大音乐家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