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苑》(45)
谁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谁都知道要重视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保护人才。究竟什么才是人才?通用的说法是指有才能的人。但人才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却似乎又没有一个科学和统一的答案。这一现象,说明我们在人才问题上的盲目性和偏颇性。
古人在庭中放置火炬,是接待贵宾的盛礼。齐桓公在厅堂上设置了火炬以待有才能的士人。可是,过了一年,也不见有士人来。这时,城东郊的一个乡下人来求见,并以九九算术做为晋见礼。齐桓公有些不屑,说:九九算术哪值得来求见呢?乡下人说了一番话,来驳斥齐桓公的轻蔑:我也不认为凭九九算术就值得求见。我听说您在厅堂上设置了火炬来礼待士人,可一年多了却没有人来。士人之所以不来,是因为您是天下的贤君。四方的士人,都认为自己不如您,所以不敢来。乡下人接着说;"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谋也。"也就是说,那泰山不嫌弃土壤石头,江海不拒绝容纳小溪流,所以能成为大山大水。古人有句名言,要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说的就是要广采多谋。乡下人的一番话,说得齐桓公连连称是。
过去,常常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圣贤。长于辅佐君王,懂得治国方略,能够为民造福,方算得上是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这些人,大智大才,非常人所可以望其项背。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国家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才,大抵指的就是他们。如果没有他们,国失栋梁,则无论多么英明的君主,都会孤木不成林,难于独自支撑起江山社稷的大厦。因此,对这样的人才,极尽保护之能事,为他们创造适宜成长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是国家大计,疏忽不得的。
但是,一个国家仅仅有这些就够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社会精英,注定了他们只能是这个社会中人数很少的一个阶层。他们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无所不能,人才不是一切。泰山雄伟,是因为它的根基牢牢地依托于大地;江海浩淼,源自于无数条涓涓细流。精英们精通于军国大计,却未必擅于割草打柴;刍荛之夫虽不懂国家大事,却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刍荛之夫去管理国家可能弄得一团糟,但让精英们去砍柴草,也会让他们搞得一塌糊涂。因此,耕农樵夫也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其实,才能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它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只不过才能的程度不同,领域相异而已。领兵打仗是一种才能,引车贩浆也是一种才能。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存在孰高孰低、孰尊孰卑的问题。
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人尽其才。有大才尽大才,有小才尽小才,勿以才小而轻之。做为社会和人才的管理者,在保护和重用社会精英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掘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社会最底层群体身上的潜能,以小聚大,以少积多,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如果占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作壁上观,仅凭几个精英在那里舞弄拳脚,既使把他累死,恐怕也难以保住君主屁股下的龙椅。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大狗小狗一齐叫,才是个和谐社会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