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毅兄专门发来微信,说:“与弟未谋面久矣,虽然每天在微信上照面,但仍不解闷念、惦念、想念之情。明天我想去你家,与弟见上一面,不知方便否?”我当即说好。
今天上午,老兄果然如约而至。一见面,我就一本正经地问他:“来就来呗,干嘛非得等我方便的时候再来,非得让我一方便的时候就看见你吗?”老伴插嘴说:什么时候都方便。我斥道:“你懂什么?大便还是小便?”说毕,我与毅兄相对哈哈大笑,而老伴则愣在那里,不明白所以。其实,她哪里懂得,这是我与毅兄惯用的交流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不说人话。
我与毅兄相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长我五岁,因文学而结缘,当年也属于交河县四大缺德”之一:李炳莹是龙头老大,李毅是龟头老二,老三乃一女流,不佞我叨陪末座——一干牛鬼蛇神。后来,县市合并,毅兄任教育局秘书科副科长,主管文字资料工作,在他的极力推荐下,当时还是民办教师的我进了教育局写材料,文友变成了同事;后来,我俩都被调出去;再后来,又先后被调回来,重新做了同事。关于我俩的关系,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就叫《狼狈为奸》,意思是说我俩就像一对狼狈,为了糊口,遵命干了一些坏事,顺手也干了几件人事。尤其是到了酒桌上,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如同听相声,并且传出来很多的“金句“,被人当做笑料。
赋闲之后,我俩仍然经常聚会,照样在酒桌上胡吃海喝,胡说八道。本以为这辈子就如此下去了,佢料老天弄人,我被迫与病魔起舞,得一刀之剐。有人问我得的什么病,我说:“就凭咱,要得病,还不得个大的?
”瞬间已是橙黄转绿,我与毅兄也近一年没见面了,他在微信上问过我的情况,我也是支支吾吾,敷衍过去。不过,在此期间,他过得也不太好,头上长疮,脚下流脓的那种。因为脚化脓,好几个月不能出门。数月不见,牙齿掉了一半,吃嘛嘛不香。我说也对,说好的同甘共苦,我在那里受苦受难
,你那里怎生独自得香?
多日不见,今朝见了,难免感慨系之。想当初结缘,我还是个不满二十的愣头小子;他长我五岁,也属
青葱少年;转眼间,我俩都是头上飞雪,“鹤发衰颜
”。即便想说个笑话,大笑已不能哈哈,改为噗噗有声;牙稀齿黄,满嘴透风漏气。衰男对病汉,相看两无言。我欲道声珍重,他却说早已看开,死就死,活就活,爱咋咋地吧。
音不同频,车不同轨,爱咋咋地——送客!
2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