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课堂运用阶段反思(一)——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

(2019-03-16 16:06:11)
分类: 教育教研

思维导图课堂运用阶段反思(一)

——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使命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其积极参与,更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越来越多的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中,思维导图作为一个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拓展思维的工具,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例如:当我们将思维导图这一软件工具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时,这事实上已经在体现教学改革的原则;而对于学生课后的学习活动而言,运用思维导图将有效提高其梳理知识脉络,提高对所学习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认识。

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有:

 1、突出重点,有效助记,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通过标准笔记法记录知识点,关键词经常出现在不同的页码上,重点问题常常淹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甚至毫不相关的词汇海洋之中,严重阻碍了大脑在各个关键概念之间做出合理的联想。而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模式却能有效的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表现在:思维导图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能够清晰地展示重点信息。同时,思维导图上中央线粗,字体也越靠近中心图的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层次感很分明。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比较平行。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与词语的长度一样,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并搜索关键词,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从而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总之,思维导图通过把主要进行有效组织,最终形成完成的概念框架,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成为一个有力的助记工具。

2、改善信息加工方式,建立合理知识网络,促进新旧知识整合,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在构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节点的增加或对概念结构的修改都体现了学习者个性化的、主动的信息加工和知识构建过程。运用小插图及代码,不但可以更强化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思维导图把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图的直观性特征对当前的新知识内容加以定向和引导,使学习者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从与旧知识实质性联系中找到同化、吸收当前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结构的整合,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而这一切优势,恰恰是传统课堂教学所缺失的。

3、提高综合信息的能力,激发联想与创意,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基于思维导图展开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进行知识信息的分析中,将各主题之间相关联的地方用箭头标识出来。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即使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都用箭头将知识点相联接显得比较杂乱,则可以用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概括而言,思维导图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观点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允许学生自由联想,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要求遵循从概念到概念的“线形思维”,而是按照大脑思维的结构进行放射性的“网状思维”,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提高元认知技能 元认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意识,是根据对自己所用认知加工策略效验的不断监测来选择、评价与修正认知策略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作的笔记,都会把最重要的主题写在笔记本纸面上最顶格的中间。而思维导图则把主题(文章的名称或书名)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即称之为中央图。为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思维导图软件至少设计三种以上的颜色,把主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可以让学生对不同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学习技能的过程,学生通过诸如记笔记、理解课文、组织作文、准备考试等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参与了积极的思维训练。反观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无疑是其“短板”。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上短板的有效弥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