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一夜涨粉30万的“你的男孩T
与此同时,另一档曾造就“万人空巷”的综n代——《中国新歌声》第二季的开播,似乎如同短暂的微博热搜般被轻描淡写后一笔带过。在经历了与唐德的版权纠纷、名称更迭与模式调整后,尽管集齐了陈奕迅与周杰伦这对话题cp、也迎来了刘欢的回归,但这档在中国度过了6年的选秀综艺节目,似乎早已不复当年胜景。
对《中国新歌声》而言,第一期节目播出后,无论是来自导师选手叙事上“舍本逐末”的质疑,还是在褪去卫视“外套”后,野蛮生长的网综市场中,综n代所面临的“中年危机”,亦或是如《中国有嘻哈》般的垂直类型正在分割音乐综艺市场的压力之下,《中国新歌声》这样一档老牌综艺的下一步要怎么走?
步入疲劳期的老IP,
只能靠打“导师牌”复温?
52城收视率2.6、全天收视冠军、开播两小时网络点击破亿,这些数字却并不足以让灿星窃喜。自去年因版权问题,由《中国好声音》更名为《中国新歌声》,更名后的第一季节目便迎来了尴尬的收视“断层”,从第四季平均收视率4.58下滑至2.859。更名后的《中国新歌声》似乎在“大众口味”这条赛道上走越远。
去年播出的第一季《中国新歌声》,首播全国网收视率2.24%,总决赛的收视率为3.956%。不仅收视几乎一路走跌,周杰伦导师加入为节目注入的新鲜活力似乎也未能让节目效果持续“鲜活”,选手知名度似乎也大不如从前。对许多网友而言,甚至对冠军之名也鲜有耳闻,提起蒋敦豪,只有少部分人能记起那个唱民谣的21岁男孩,但相当部分网友会茫然的摇头。
而在第一期节目中,可以看到这一季的《中国新歌声》对赛制进行了“小修小补”。在赛制上,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引入了“魔鬼六次方循环大逃杀“的新赛制: 导师魔鬼六次方循环大逃杀战队赛将取代此前的内部对战,导师需将战队划分为三组,每一组都将代表战队出战一次,对手分别来自于另外三个战队,导师两两之间都将狭路相逢。
在节目播出之前,节目组便推出了由宣传片演变而来的“新歌声小剧场”,用迷你剧的形式为第二季预热了一段时间。可以看到的是,节目在导师“小剧场”下足心思,从导师阵容来看,陈奕迅的加入刘欢的回归成为许让多观众的期待。而华少回归、周杰伦陈奕迅两大天王碰撞、刘欢的回归。按理来说,这档综艺在今年仍然噱头不减。
与之相对的是,选手叙事似乎在减弱。在节目播出后检索有关新闻报道时,也会发现,6名选手中似乎只有叶炫清用一首《从前慢》“把导师刘欢唱哭了”,并登录热搜,而其他选手的存在感自不必说。
相比《中国有嘻哈》“魔鬼剪辑”的大刀阔斧,在第一期节目当中,四位导师先高歌七首、而留给选手的时间仅有6首歌曲,未免有些“舍本逐末”,有人表示毕竟选秀综艺是来看“选秀”的,不是导师们的打歌时间,这种赛制观感确实不够酣畅淋漓,更有人认为,“导师叙事未免抢占了选手叙事”。
对观众而言,或许《中国新歌声》已经从素人叙事为主的选秀节目变成了导师们的主秀场。导师的每个表情动作、导师之间的cp感、导师的“打歌大赛”让一些观众表示“如果是来看导师表演的,为什么我们不去看《我是歌手》或者演唱会呢?”“《中国新歌声》恨不得把一个选手当一期来拍。”一位观众这样评价道。
纵观各大互联网平台主推的选秀综艺架构,无论是《明日之子》中杨幂、薛之谦的星推官元素、还是《快乐男声》中罗志祥等明星召唤师概念,在《中国有嘻哈》中明星制作人对节目的舆论引导方向自不必说。可以看到选秀综艺多年未变的“明星导师”模式已经愈演愈烈,甚至在部分制作方看来,明星自带的粉丝流量与舆论引导能力成为给节目的“强心剂”。
不过娱乐独角兽认为,导师叙事看似“喧宾夺主”应该只是第一期节目的预热,在之后的节目中应该会逐渐步入选手叙事的正轨。毕竟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导师的戏份越来越多,只会让观众记住的选手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我们能看到制作方对于维持“综n代”既定目标的不满足,与不断逐向更垂直的领域进军的野心,但是这些补丁优化似乎并未能够从本质上改变综艺模式。除了大打导师牌,真的没有其他选项了吗?
选秀综艺类型多元,
是重“选”还是重“秀”?
对比6月上线的几档音乐类选秀综艺,有选秀属性更强烈的《快乐男声》,有类型垂直、有的放矢的《中国有嘻哈》,在一大波回归的选秀综n代与模式与更垂直的音乐选秀类综艺的引进之下,《中国新歌声》的优势在哪里?
作为一档内核为国外引进的综艺节目,《中国新歌声》是灿星引以为傲的王牌综艺,就算与去年投入最大的节目《中国之星》相比也未相形见绌,另一方面,在网综市场中,主打95后、00后“潮文化”、“选秀偶像”等年轻化趋势的综艺属性的探路,让越来越年轻的网生市场显得有些飘渺与浮躁,而《中国新歌声》作为一档老牌卫视综艺身在其中便显得格外“正统”与权威。
事实上,选秀节目的本质源于人才的匮乏,选手也是节目几季以来吸引观众的核心元素、其次才是选手与导师间的互动、最后才是导师。而如今摆在《中国新歌声》面前的问题是,它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优质的学员了。
据部分媒体报道:往年的零转学员,这季参加盲选都能得到四冲。可以预见,如果没有了可看性高的选手,那对节目收视和资源培养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不过是否足够让人眼前一亮的选手还有待观察。
在网综野蛮生长的时代,选秀热潮正在褪去电视外衣,同质化的选秀网综数不胜数,当各家都在玩垂直、抢占空白领地之时,选秀类综艺也面临着“素人选秀大家都看腻了”的尴尬阶段。
“现在国外的选秀节目已经开始进行练习生选秀了,毕竟相比之下,经受过系统培训的练习生,无论是在专业度还是舞台感知力方面,都要更有看头一些。另一方面,这些练习生们自带粉丝群体,频繁发生的粉丝互掐事件,也给节目带来了话题度。”一位韩国音乐类综艺的忠实观众告诉娱乐独角兽。
对选秀节目而言,“选手”与“秀”似乎同等重要。对《中国有嘻哈》这样一档录制起并不顺利节目的而言,他所具备的网综优势在于,在节奏的把控上更加明快、类型的细分化与明星制作人的话题引导,都是促使其造星模式初显的因素。相比之下,《中国新歌声》这样一档节目早就迎来了观众的疲劳期,似乎不是小修小补就能够彻底升级的。
网综野蛮生长时代,综n代要靠什么复温?
在今年六月上线的选秀综艺中,无论是《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等初代网综,还是如《快乐男声》的老牌选秀节目的重启回归,可以看到的是,选秀“热潮”已经褪去了电视综艺体系,在网生领域开花结果。
而对于音乐选秀综艺而言,国内新生偶像断层、本土偶像缺失,音乐人才需要渠道证明自的现象,都是催生这些音乐人们从台下走上主流观众视野的快车道。这一点在《中国有嘻哈》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一年前一群人听着南山南,董小姐,他们说这辈子最爱民谣,现在整天嘴巴里都说着TT、
可以看到,一档具备了明星导师、制作人等元素的选秀节目,在用选手实力说话的同时,不仅能够带动话题流量引导方向,也能够引领观众的口味,从而让小众文化融入主流审美。而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群体正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偶像的认同开始偏好于个性特质。
有业内人士认为,事实上对制作方而言,综艺节目模式的发挥空间并不大,且收视率下滑是每一档综艺节目都要面临的问题。当一档优秀或开创新类型的综艺节目刚开播的时候,总会在一段时间形成爆款效应,吸引大批观众,而当新鲜感一过,观众就会厌倦,从而造成收视率下滑。
不得不说,在大环境的置换下选秀综艺在今年的更迭很多,未来还会继续“变”下去,唯一不变的,或许是选秀综艺万变不离其宗的“靠选手实力说话”,注重养成、与观众的互动性。
在此背景下,对选手的个性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选秀节目的本质是造星,尽管许多人抱怨,在当下的综艺节目中,导师的风头过盛,有些本末倒置,但我们也要留给像《中国新歌声》这样一档综艺的升温时间,后续观感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