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张大磊:《八月》这部文艺片为何能摘得金马奖最佳影片

(2017-03-27 00:13:06)
标签:

杂谈

​​

在去年金马奖上,一部来自内地的小成本文艺片《八月》爆冷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新演员”两个奖,是继《神探亨特张》和《推拿》后,十年内第三部获得“最佳影片”殊荣的内地影片,而与前两部不同的是,《八月》是80后导演张大磊的导演处女作。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C4XoeIla5I

 用《八月》致敬父辈,致敬岁月和时代

张大磊出身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父亲是电影厂的资深剪辑师,母亲是名教师,也许是从小生长的环境因素,张大磊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很温柔和谦卑,对人毕恭毕敬,晚辈也如此。

也是由于从电影厂里长大,对电影或者说影像有种独特的爱和天生的感知力,从他的气质上就能窥见一斑,是源自艺术气息和准确且严苛的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中学时,张大磊迷上了摇滚乐,也和朋友组建了自己的乐队。人们对摇滚乐手的认知一般都是长发、亢奋、义愤填膺,把摇滚乐看成是一种对自我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宣泄及释放,这似乎都和张大磊不沾边,但他就认为摇滚乐不应该被误解成现在这样,它其实是一种态度,由乐手向外界表达的观点,也是可以用温柔相待的。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C4YMxcjF5s

也是因为年少时的这段摇滚乐经历,对张大磊影响颇深,即使他后来去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电影学院求学,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也没有失掉对摇滚乐,对音乐的执着及热爱。

这在《八月》中就很明显地可以发现,张大磊在全片中穿插了多首很具时代特征的古典乐,和他说讲述的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好听也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很契合。有的观众或许会有印象,在一些有年代感的电影里,总会发现一些歌曲和符号选取的错误,与时代不符,但在《八月》中就没有出现,张大磊就说“对音乐和歌曲的选用,我是很自信的,不会出错”。

这是张大磊从电影学院毕业后的第一部长片作品,新人导演在做自己处女作的时候,往往会选取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故事去表达,《八月》同样如此。影片发生的地方是在工厂里,街坊邻居也都具有上世纪80年代的特征,而这与张大磊成长的环境就很相似,是在电影厂里,平时所看见的、听见的和感受的,都和影片中小雷差不多。

“故事原型不是我自己,但影片中出现的人、发生的事都会有自己的影子。”张大磊不认为小雷就是他本人的缩影,他是把小雷放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主角是以父亲为代表的那个诗意的岁月和令其无限留念追忆的美好年代,小雷是带着观众进入到这个时间里去的这个角色,而他所表现的这个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会和他自己曾经的经历相似。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C4YH5OFRE8

也是因为要表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张大磊10岁时候的事情,他在拍摄时就决定了要用黑白影像去呈现,“黑白影像会更符合影片的气质,让影片显得更沉静和简单,也会更虚一些,要是彩色的话,就少了回忆的感觉。”

张大磊认为黑白影像更利于影片要传达给观众的主题,也会更具年代感,他希望观众能静下来,细细去品味电影的每一个画面,尤其是有感同身受的观众,能够通过这些画面回忆起自己所经历的不朽时光。彩色影像固然好看,但有些“失真”,令这些回忆变得有些虚假和不真实。

电影中有两个令人很深刻的画面,一个是小雷在昙花边上的微笑,另一个是小雷看着妈妈浇花时的笑容。说到这里,张大磊透露影片最开始的片名是叫《昙花》,既有影片里的实物存在,也从意像上说明了影片想要纪念、致敬岁月和时光的主题,时间稍纵即逝,还没有好好品味和珍藏,就已经流逝了,但最后他又不想用太具象的东西来替代这个主题,就用“八月”作为片名了。

他在设计这两个场景时,也没有很刻意去选用道具或是让演员表演,而是他认为故事发展到这个阶段,小雷很自然地就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微笑啊,与昙花合影啊,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影片就是要致敬时光,所以在剧本中,张大磊就用了很生活化的故事和场景去表述,没有刻意去设计一些故事。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C4YKIqbdpo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影片很散,像一篇散文诗,这是影片争议比较大的地方,张大磊自己也知道影片故事性很弱,如他自己所言,到现在也无法用准确地语言去讲述这部影片到底要说一个什么故事,他认为要去讲述一段时光,和一个特定年代会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用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故事去描述,效果并不好,因为一个年代和一个时间中不会局限于你所体现的那一两件事,而是像《八月》一样,很生活,很琐碎的这一切,这才是纪念时光,致敬时代。

片尾打出了“致敬父辈”的字幕,张大磊说这是在最后剪辑的时候才加上去的,开始并没有特意想要去说明“致敬父辈”的主题,但在剪完后,觉得要标注一下,而且会让影片主题更升华一些,且能有较精炼和直接的表达,而且还多拍了片尾彩色的部分。

金马奖告诉我要更克制

《八月》从FIRST影展走出,历经了东京电影节、塔林电影节等国际A类电影节和金马奖,在最初金马奖公布提名时,《八月》就曾以8项提名受到不少的关注,但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张大磊的这部处女作会战胜多部重量级影片,拿到“最佳影片”。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C4YL4g0w52

张大磊自己也完全没有料到,他把去金马奖的过程看成是一次学习和拜访,因为他的偶像是侯孝贤,《风柜来的人》和《恋恋风尘》对他的影响非常巨大,他觉得能去金马奖见到侯孝贤导演,就已经足够。

对最终的结果,张大磊在冷静下来之后,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八月》从气质上十分符合台湾新浪潮时期电影的样子,像侯孝贤、杨德昌、吴念真、王童等等导演的经典作品,与《八月》从某些地方看,都是有相似之处的。

台湾电影当下的发展中规中矩,也没有很火爆,因此台湾电影人也都很怀念新浪潮时期,台湾电影十分繁荣的景象,《八月》的出现正好与人们的心愿和希冀相投,而且电影本身是足够优秀的,所以得到这个荣誉也是理所应当的。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C4YLXfzWtc

金马奖之后,张大磊成名了,也不再像拍《八月》一样,为了拍摄资金而烦恼和忧愁了,但他很冷静地看待这一切,认为虽然条件好了,但不能浮躁,忘记自己一直以来想要去追寻的理想和表达的故事,要“更克制”,换句话说,就是要看淡名利和保持冷静。

他说在金马奖的时候,侯孝贤见到他拍了拍肩膀,简单地说了一句“年轻人,要一直拍下去”,这就是这次去金马奖最大的收获,他看到自己未来的奋斗方向,也知道了接下来该如何去取舍。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C4XogV3v4C

张大磊和中国许多80后青年导演一样,想用普普通通的视角和方式去讲述及表达自己,表现社会,他用《八月》来向当下主流的电影趋势、拍摄方式或者说观影习惯发出挑战,尽管有太多与众不同,但在艺术至上的电影评判标准下,没有唯一的路径和答案,用张大磊的话来说,就是“诗意的岁月,就该是这个样子”。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