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四大佛教名山观音菩萨道场(二)

标签:
杂谈 |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西南距沈家门渔港6.5千米,南距朱家尖岛2.5千米,东濒瀚海,总陆域面积41.95平方千米。普陀山风景名胜区1979年4月对外开放,相继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AAAAA级风景旅游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中国最美十大海岛、
全球优秀生态旅游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旅游区等。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观音菩萨道场。其佛教建筑规模大,年代远,数量多。现存的三大寺、56庵院、16茅棚以及与其相连的莲花香道,是明清以来较完整的海天佛国观音文化景观体系。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是普陀山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三座寺庙,代表了普陀山佛寺的文化。普陀山古建筑可按总体布局分为以下三区:前山区:以普济寺为中心,是普陀山主要道场。围绕四周有息耒禅院、宏筏禅院、莲花庵、文昌阁、盘陀庵、普慧庵、积善堂、报本堂、承恩堂、三圣堂、天华堂、百子堂。中山区:以法雨寺为核心,围绕其周围主要有悦岭庵、长乐庵、鹤鸣庵、大乘禅院、长生庵、
雨花院、旃檀庵、双泉禅院、杨枝庵、逸云庵、羼提庵。佛顶山:以慧济寺为主寺。且由于山顶平地有限物
资供应不便,没有发展更多建筑,其昔日下院及所属庵堂多建于山下。
2023年12月31日济南锦绣山河户外的38名驴友上午游览短姑圣迹、西天景区、普济寺景区。12:00在普陀山普济寺游客中心搭乘景区观光车前往普陀山索道站,继续下午的朝拜之旅。12:30到达万佛宝塔山下的普陀山索道站,右前方可见一片金碧辉煌的宏伟建筑群,即为宝陀讲寺。
宝陀讲寺位于普陀山东北龙头山麓。1999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普陀山佛教协会建造,于2011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建成开光。寺由前照壁、牌坊、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普门讲堂、天池石窟、大宝楼阁、戒坛殿、方丈殿、东西厢楼、斋堂、接待厅、宾客楼等单体建筑组成。依山起势,层层递进,廊庑坏绕,楼阁凌空;总占地5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余平方米。寺前琉璃照壁仿北京北海公园样式,上镶“福聚海无量”5字。广场中间三门四柱的京式牌坊,七色斗拱,黄龙盘绕,错彩镂金,华丽壮观,匾额“万国潮音”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









天池石窟,参照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群像精雕,中间为妙相端庄、双手接引的阿弥陀佛座像,右阿难尊者,左迦叶尊者;两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两边又有四大天王立像;顶有仙女飞天翩翩起舞,整壁起势磅礴,巍峨庄严。

大宝楼阁

大宝楼阁,底层为智者大师纪念堂,二层奉兜率内院天冠弥勒,三层奉弥勒成佛像,环奉玉质弥勒小像,共567尊,象征弥勒大士于五十六亿七干万年后降生成道。
全寺整体建筑群金碧辉煌,雄伟壮丽。寺之两侧金沙两湾,依山濒海,远远望去,南面“海上卧佛”洛迦山及东北葫芦岛出没海间,翠霭银涛,水天一线,风光旖旎。
结束宝陀讲寺的游览,在领队的带领下,放弃索道上佛顶山,走驴道徒步登佛顶山。
佛顶山景区:佛顶山景区又名白华顶、菩萨顶,为普陀山之主山。山分支脉,分别向南、北、东伸延,主峰海拔291.3米,从远处眺望,诸峰若拱,峰顶垒垒如杯瓢,覆于积水之上。登佛顶山高踞峰顶,那里视野可望千里,是观日出的最好去处。佛顶山上主要有慧济寺、海天佛国崖、云扶石、菩萨顶、佛顶山索道等几处景点。

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坐落在海拔299.1米的云雾山中。原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代僧慧圆创慧济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圆通殿、玉泉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寺院因地巧构,几座大殿一字排开,别具一格。三大寺中惟慧济寺主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殿中镌有123尊集唐、宋、元、明、清、名画家所绘的观音宝像石刻。与普济寺、法雨寺鼎立,称为普陀山三大寺。

陆遊开齐三年,以八十三岁高再游普陀山佛,与好友小庵高禅师登顶望海,参禅问道。
出慧济禅寺,告别诗圣陆游,沿香云路石阶路前往法云寺景区,途中有香云亭、云扶石、海天佛国崖、西天门、心字石等景点
香云路是从法雨寺到佛顶山的一条石板路,有1087级石阶,全长约1公里。此路原为羊肠小道,道光绪三十年慧济寺主持文正和尚同监院庆祥募化砌石而成。1982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路旁有铁栏杆,为游人攀扶歇息提供方便。沿香云路登佛顶山,途中有香云亭、云扶石、海天佛国崖、西天门、心字石等景点,四周秀峰险石,回首眺望、山海气观尽收眼底,大有“身登青云梯,平碧见海日”的意境。

在海天佛国崖上又叠一石,高插云海,险而且玄,石上刻着“云扶石”三字。石上有一小潭,如碗若钵,承受天露,日积月累,清冽不腐。


继续沿香云路下行,石阶路的终点为普陀山三大寺院之一的法云寺。
法雨寺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镇中山村。明万历八年(1580年)创建,初名“海潮庵”,因其位于普陀山主寺普济寺之后,又名后寺。明万历二十二年改额海潮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钦赐帑金,与普济寺同时兴修。康熙三十八年赐“天花法雨”,恩准“发金陵城内琉璃瓦,并撤旧殿九龙,改建圆通大殿”,遂成江南名刹。法雨寺卧山挹海,巧运地形,划凿叠累,设台地六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除山门“天后阁”位置偏向东侧外,殿宇建筑俱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天王殿、玉佛殿、圆通殿、御碑殿、大雄宝殿及方丈殿,依次随地势而上。其他建筑两侧对称分布。主体建筑圆通殿,又名九龙殿,位于全寺中央,石构台基,前置月台,占地面积978平方米。面阔七间,重檐歇山。殿内“九龙藻井”系金陵(南京)明故宫遗物。法雨寺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历史悠久,工艺精湛。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天佛国”牌坊

金水桥

天后阁

法雨寺山门

九龙壁

石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