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角色游戏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16-10-22 12:04:18)分类: 课题研究(2016年) |
幼儿角色游戏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宝塔区家贝乐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幼年生命活力的体现,是幼稚心理的表现。当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发生或选择符合自己喜好与水平的游戏内容,并在自发的游戏活动中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时,他们的发展是如此的自主、快乐、和谐、迅捷。
在幼儿园中,游戏往往更多地被用作传递知识经验、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教师往往像上课那样来组织儿童的角色游戏,确定“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主题,指定与分配幼儿在游戏中承担的角色,想方设法地使游戏的内容与情节向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游戏正确与否,水平高低的标准。游戏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并未受到重视,忽视了游戏作为幼儿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全面发展的“源泉”的价值和功能。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便模仿这些活动,把它们迁移到游戏中去。游戏的社会性实践,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出的某种生活现象。游戏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掌握基本的社会关系。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变化,首先表现在游戏之中。”而角色游戏让幼儿把大的社会性行为小化,更加生动画,更加直白,是幼儿更好的理解以及诠释。
华爱华在其《幼儿游戏理论》中强调,游戏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活动,游戏的权利是儿童的,因此在游戏中儿童是主人,是儿童在游戏,而不是成人在游戏儿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儿童的需要,要尊重儿童的意愿,教师在幼儿游戏当中充当三种角色: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和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幼儿角色游戏的目标
1.幼儿角色游戏总目标:通过此次研究,优化幼儿角色游戏,初步构建有特色的,有意义的角色游戏。
(二)研究幼儿角色游戏内容
1.幼儿园角色区的设置与指导策略的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2.角色区的设置与材料选择的研究。主要进行不同形式角色区的设置与不同年龄班级幼儿适宜操作材料的研究。观察幼儿喜欢操作哪些材料?是怎样操作的(是单纯把玩还是能够依据自定的情节进行操作)?是否会以物代物?
3.不同角色区游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主要进行不同年龄班、不同角色区游戏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主要观察幼儿是否有角色意识并能够坚持扮演角色?是否能够自主的分配角色?观察幼儿的情节是否单一、重复、不连贯?还是情节丰富并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4.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的影响,幼儿是否独立扮演角色,不与他人交往?还是能够与他人积极的、愉快的交往。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文献法:该方法主要用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充足的理论基础,了解游戏的本质及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价值取向。
2、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能够归纳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应充当怎样的角色,在幼儿游戏进展中,教师该什么时候介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为教师指导游戏教学策略积累可靠的方法。
3、个案分析法:该方法是收集相关案例,通过对其进行静态分析,找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有效切入点。
4、行动实践法,行动实践法是科学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能增进二者相互反馈的功能,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是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有效的进行游戏活动。
五、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6.3—2016.4)
本阶段主要是针对课题研究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更具本课题的研究的内容,制定不同年龄的角色游戏工作计划,完成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践阶段(2016.5—2016.6)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幼儿园教师角色游戏的指导。
2.验证编制的目标、计划及内容的可行性,及时调整,使之合理、可行、有效。
3.开展 "角色游戏的材料研究与分析"的研讨活动。
4.通过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社会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设计。
5.游戏实践中寻找提高幼儿社会性,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针对角色游戏的内容、教师的有效指导、丰富的材料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实践。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和推广阶段(2016.7—2016.8)
六、课题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