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涂鸦”
(2024-02-19 06:00:46)
标签:
家庭教育保护涂鸦保护想象力 |
分类: 婴幼儿家教故事 |
赏识“涂鸦”
家教故事:小孩子天生都爱画画儿。特别是他们还不会画画儿的时候,尤其爱涂涂抹抹。一见到纸,拿起笔就兴致勃勃在纸上乱涂乱画。在雪白的墙上,干净的地面上,有时甚至在他们的衣服上,都可以发现他们绘制的“作品”。画得乱七八糟的,让人看半天,也猜不出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四不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涂鸦”。
有这样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会知道他画得究竟是什么。孩子的妈妈面对那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而是非常诚恳地耐心询问:“孩子,告诉妈妈:你画的这是什么呀?”
孩子稍稍想了一下,非常认真地用小手指着他的“作品”,一本正经的解释:“在一片大森林里,有许多的小动物,有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还有小公鸡,小鸭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它们聚集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尽情地唱啊,跳啊……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呼呼地睡大觉了……”
家教分析:在有的成年人看来,儿童“涂鸦”似乎没有任何的价值,只不过信手涂涂抹抹而已。其实不然。
两三岁的小孩子“涂鸦”,他们并不想画成什么图形、图案,只是作为一种动作、一种游戏,不管画出什么样的线条,什么样的颜色,他们都会从中感到满足,获得乐趣。尽管成年人还不懂得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他们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到四五岁的时候,孩子们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儿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还不成熟,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有如“信马由缰”。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绘画的所谓的图画的“内容”和“主题”,我们成年人往往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看不懂的。
然而,故事《赏识“涂鸦”》和许多类似的故事都反复告诉我们,孩子们涂鸦的内容和主题确实是存在的。这就需要做父母的要用“心”而不单纯用“眼”去发现他们作品中的独特的内涵。“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包含着孩子那么多精彩的内涵!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新奇、丰富,而且表现手法是那样的独特,那样的富有创造性!这说明,如果你去问他作品都“画了些什么啊”?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貌似还真像那么回事儿。自古至今孩子都有“涂鸦”情趣,正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儿时拾趣》中写道:
黄发垂髫儿,握枝向泥沙。
似解世人意,信手乱涂鸦。
桥畔流水淌,树梢日影斜。
口中呢喃语,兴尽忘归家。
寥寥数语,一个手握树枝、口中念念有词、正专心致志地在地上涂鸦的古代儿童的生动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看来,好“涂鸦”从古至今都是学龄前儿童的天性。
家教启示:孩子大量和故事《赏识“涂鸦”》中“漆黑一片”类似的作品告诉人们,作为家长要禁止下列做法:看到孩子到处乱涂乱画,就表现出很厌烦,禁不住就要粗暴地训斥,甚至有的一气之下,把孩子的画笔给扔了,把孩子呕心沥血精心绘制的“作品”给撕得粉碎。还有的因为孩子画得不是地方,糟踏了衣服或别的什么有用的东西,把孩子痛打一顿,并狠狠下禁令“今后绝不许再乱画”。家长之所以武断地剥夺孩子涂鸦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家长应该像故事里的家长那样,做孩子的“知音”,做教育孩子的有心人,俯下身子去问孩子。不不分青红皂白、简单粗暴地贬斥孩子的那让人一头雾水的绘画“作品”,用一颗难得的童心了解、发现并有效的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知道,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对孩子智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尤其是中国家长更要重视保护孩子“想象力”这个问题。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