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爸爸
(2023-06-22 08:53:05)
标签:
家庭教育 |
分类: 教师家教故事 |
鼓励爸爸
家教故事:爸爸50多岁,教中学语文已近30年了。他是“老三届”,没能堂堂正正上过正规大学,为弥补这份遗憾,他把希望寄托在我哥和我身上。我哥和我上了大学以后,他还是放心不下。他一周要写两封信,一封给我,一封给我哥。
我从爸爸的信中品出了爸爸说话的苦涩。他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运动,双休日在家一定闲得慌,他是用给我们写信打发寂寞的时光,抒发对儿女的思念。寂寞和思念会让人憔悴的。
爸爸年轻时做过文学的梦,有了我们之后,他牺牲了文学梦,又做起我们上大学的梦。现在何不让他重温文学的梦呢?我写信给他提出这个建议,爸爸回信说:“人已到老境,很难梦想成真了。”他为这辈子碌碌无为而伤感。我又写信给他,为他列举出许多的榜样:歌德83岁时完成《浮士德》,萧伯纳92岁还在编戏,摩西老祖母100岁还在画画……以后爸爸的信并没有接着这个话题谈下去,我知道他对文学的梦不是不感兴趣,而是信心不足。
星期天,我翻出爸爸的信一封一封地读。爸爸在信中常常对我的思想、学习、生活的某一个问题谈开去,引经据典,说古论今。我突发奇想,何不从信中选出一篇来小试牛刀呢?我把选好的内容摘出,以爸爸的名字和地址寄给了一家教育报的“家教”栏目,一个月后居然刊登了。接着我又把爸爸信中叙述的奶奶劳作一生靠几亩薄地养活一群儿女的片段整理出来,投给一家晚报的“生活”版,一周后居然又刊登了。为给爸爸一个惊喜,我没有把投稿的事情告诉他,一想起爸爸收到样报样刊时漠然惊诧的神情,我禁不住要笑出声来。我这一招真灵,居然帮爸爸建立了信心。他在信中说:“人一生以85岁计算,除去25岁的求学时光,尚有60年可用于工作,我才花去了一半,50岁起步的确还不算太晚。
爸爸给我的信明显减少了,篇幅也短了许多,不过信封还是厚厚的,沉沉的,里面不是他的文章复印稿就是剪贴的样报样刊。一年多来,爸爸的教学论文生活散文、教育随笔已发表了近百篇,还常有在《中国教育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等大报上露面的。
我鼓励了爸爸,也鼓励了自己。我经过了这一年的努力,给爸爸寄去了“三好学生“的奖状,还用奖学金为爸爸卖了一双暖鞋和一件外套,以此表明:“女儿已经长大,您可以安心自己的事业了。”
家教分析: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但在这位女儿看来,孝敬爸爸也要“因材施孝”,“孝”并非仅仅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给父母买些东西……还有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孝敬”,那就是“鼓励爸爸”——根据爸爸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创新“孝敬”方式,使孝敬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孝敬的作用最大化!故事《鼓励爸爸》成功地用“鼓励爸爸”唤醒爸爸的文学梦。这无疑为爸爸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网上输入“鼓励爸爸”,飞出的几乎都是“爸爸鼓励”,少有几个“鼓励爸爸”的,也是鼓励爸爸参与育儿。戏曲界用一个剧目讽刺只重视物资不重视情感的不良孝老方式,非常到位,这个剧目叫做《科学养爹》。物以稀为贵,这位女儿用非常稀有的孝敬爸爸的创新方式为人们谱写了另一种《科学养爹》的剧本,堪称真正的“科学养爹”,真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