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伴间的影响力超出常人的想象

(2023-03-01 17:54:45)
标签:

家庭教育

分类: 婴幼儿家教故事

同伴间的影响力超出常人的想象

家教故事:我给女儿买了一辆宝宝学步车。刚开始,老人和我们两口子教女儿学习骑着这个车子用脚蹬地走,教了很长时间,结果却不理想,女儿一直不愿或者不会骑。但就在几个月后的一天傍晚,我们带女儿到小区门口的广场上玩。在那里,碰到邻居一个小伙伴,他当时正在骑着同样的一辆学步车来回跑,很投入的样子。女儿很感兴趣,不说话,盯着看了很长一段时间,还跟在这个小伙伴屁股后面跑了一段时间。回家后,她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学步车。令我们吃惊和意外的是,她竟然一下子就会骑了,还煞有介事地在客厅骑了很长时间。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天,我和女儿到楼下园内小广场上散步,碰到邻居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我女儿比她小一岁多。不一会儿,两个小家伙熟悉了,一起玩了起来。我发现女儿对她这个小姐姐的一举一动都很关注、很感兴趣,什么事都喜欢模仿她。小姐姐爬到花坛边缘的低矮的石头围墙上,她也跟着爬上去,小姐姐跳下来,她也学着跳下来;小姐姐快速地跑,她也快速地跑;小姐姐从地上捡起一个小圆石头,看了看,然后扔在地上,她也跑过去捡起来,看了看,然后扔在地上。总之,小姐姐做什么,她就学着做什么,不去辨别,不管对错、好坏。

 这两件事,让我联想起了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说起的发生在她学校里一件事。她学校有个女孩儿,原来刚上初一年级时非常文静,学习成绩也非常好,老师和大家非常喜欢她。由于她父母都在银行里工作,非常忙,基本上没时间照顾她,现在整天跟一帮同龄伙伴、社会青年在一起。就在最近,女孩儿突然变了一个样,学习也不专心了,喜欢浓妆艳抹,还学会了抽烟。似乎一夜之间,判若两人。

 类似的事,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也曾经谈到过。他说,自己儿子陈一鸣两岁零九个月时,有一天,一鸣赤了脚不肯穿鞋,后来看见一个邻家女孩穿着整齐到家里玩,他就跑到他母亲那里嚷着要穿鞋。(故事讲述者  周立明)

家教分析:这几个事例表明,小孩子知识和经历简单,在成长过程中,周围同伴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好的孩子做伙伴,就容易受益;同不好的孩子做朋友,就容易学坏。即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认为,同伴互助、同伴学习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而且对双方学生都有好处。美国心理学家茱蒂·哈里斯研究指出,同伴间的影响力超出常人的想象。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往往有一个倾向,孩子成为问题孩子,就认为主要问题在家长身上,孩子同伴的巨大负面影响不能被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实中,这种“轻视”毁了不少孩子。比如,20170106日、07日央视今日说法《深渊》中陈欣然弑母的案例,这两个震惊无数家长的视频笔者反复看了五遍,也看了不少网友的评论,专家和多数网友大多都把罪责完全归罪于父母的不当家教,只有少数网友注意到了陈欣然的损友张南。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从视频看,陈欣然初中毕业之前并非坏孩子,变坏的转折点就是结交了损友张南,笔者则认为,陈欣然由向善到尚恶由懂事到弑母——由天使到魔鬼,损友张南糟糕的三观对她的负面影响才是这场悲剧的一个最主要诱因。具体情况请家长可以打开下面“超级链接”观看今日说法《深渊》,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今日说法》 20170106 深渊(上)  《今日说法》 20170107 深渊(下)

不少事实反复证明,大一点的孩子同伴之间的影响往往是“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损友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力远大于家长的正面影响力,也就是学坏容易学好难。这一点,中外教育史上的奇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作者威特有具体精辟论述:“如果好孩子的好习惯能影响坏孩子当然是好事,但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我们看到的都是坏孩子把坏习惯迅速地传染给了好孩子们。因为大多数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努力的自我克制,而坏习惯只需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遗憾的是,专家、老师、家长多数在这一点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古代的孟母才会演绎出现在仍然几乎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家教启示: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同伴间的影响力超出常人的想象”。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投入足够精力,尽力帮助、指导孩子选择具有良好品质与习惯的伙伴,为孩子选择和创造纯净、气正、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充分关注“同伴教育”方法,开发利用好家长集体教育资源,发挥群体生活中同伴的正面作用,警惕学生间负面因素的相互传播,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皮亚杰认为,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正如故事中讲的案例那样,孩子同伴间“更重要的重要”就包括强大的正面作用,但也有非常棘手的负面作用。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交友,在于弃恶扬善,用好正面作用,消除负面作用。

启发引导孩子交友要主动,做到未雨绸缪也非常重要,也就是在孩子没有交上朋友之前就主动向孩子传递交友的注意事项,及时打防疫疫苗,增强孩子对损友的“免疫力”。强调交友要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的原则,最好不要要求孩子交绝对没有毛病的朋友,因为人无完人,绝对没有毛病的人是没有的,这样要求孩子有可能交不到朋友,只要不断提醒和及时把握孩子虚心学习同伴的优点,同时不盲目讲哥们义气、不学别人的坏毛病往往就可以健康交友了。

    若没有把握好,孩子已交到损友,虽然事情往往很麻烦,但千万不要着急冲动、失去理智、操之过急地命令孩子“断交”,而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看书学习、咨询专家、赢得老师的配合。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交友选择,但尊重孩子的交友选择在于给孩子理性分析“损友”的优缺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扭转方案,不要简单粗暴全盘否定孩子的选择,预防遭到孩子的逆反,但一定要指出孩子的交友不慎,温和而坚定、循序渐进地坚持不懈工作,要求孩子或做到不被“损友”拉下水,或要求孩子向“损友”明确说明他哪些习惯是好的自己要虚心学习,尽管是损友也一定有其优点,哪些习惯是不健康的,以哥们的口气提出改邪归正要求,若无视“哥们”的建议和要求,就以此“不够哥们”为理由逐渐疏远,务必慢慢彻底解决问题,既不彻底否定损友又有选择地远离他的负面影响才是安全解决问题之道。值得注意的是,达到这样的目标最最关键的是尊重孩子,不但尊重孩子择友的权利,而且平时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也要尊重孩子合理诉求,家中有事也要常和孩子商量。你尊重孩子的各方面正确选择,将孩子视为家庭的主人翁,孩子才能有尊重你的择友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议的责任。否则,一旦孩子不把家长的建议当一回事,产生逆反,严重的冲破法律底线走向犯罪,造成仅用教育手段矫正无能为力,后患无穷,甚至酿成致命的悲剧。类似在损友张楠的影响下“陈欣然弑母”这样的案例屡见报端说明,交友不慎“酿成惨剧”并非耸人听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