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大多都是靠着父母的示范和引导(下)

(2023-02-24 16:23:02)
标签:

家庭教育

分类: 婴幼儿家教故事

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大多都是靠着父母的示范和引导(下)

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

4. 从自己穿衣开始培养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同样是一项应该从小培养的行为习惯。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父母常常会过度保护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觉得他们太小了,长大一些了,又心疼孩子忙着学习没时间……

生活上这些看似小事都处处代劳,这样孩子就一再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自然难以培养起自立的品格。

其实家长不要以为这些生活琐事不值一提——

·        孩子自立的意识正是从穿衣、穿鞋穿袜开始的;

·        责任感正是从帮助爸爸妈妈洗碗扫地抹桌开始的;

·        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从自主自己的生活开始的;

·        自信正是从轻松掌控自己的生活开始的。

所以,放手让孩子去做,你会慢慢看到惊喜。

5. 卫生习惯是一生健康的基础。

卫生习惯的培养重在两个方面,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好身体是一切的关键,这一点越来越得到现代人的认同。

幼儿时期的作息习惯对过渡到小学阶段特别重要。

当孩子从小就习惯了按时按点地做每一件事:起床、吃饭、喝奶、上幼儿园、运动、阅读等……

到了上小学时才能自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有规律地进行娱乐和学习,达到两者的平衡。

6. 运动习惯是一生健康的保证。

生命在于运动。若该动不让动,上学必多动;学前任其活动,动够上学不动。

其实运动协调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智力。

你也许想不到,有些小学生跑步姿势不够协调、易摔、不会跳绳、唱歌跑调、发言口吃、字写得不好看、看上去聪明学习成绩却不如意,其实都和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缺乏、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当度过了幼儿时期,运动习惯更多地是帮助一个人强身健体、心情愉悦,拥有积极乐观的好心态。

7. 阅读习惯是一生的财富。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同教育应该是自我的、一生持续不断的追求,而不是学校里的十几年,老师灌输给我们的那些知识。

自我教育的基础就是要有阅读习惯,自发地从各种书籍里汲取营养。

现在的童书市场比以前繁荣很多,各种好书层出不穷,亲子阅读的理念也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父母的赞同,不少父母已经开始在育儿之路上践行起来。

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会比成年后再来培养容易的多,也会在无功利性的阅读中更加发现阅读的乐趣。

当一件事是有乐趣的,那么离习惯就不远了。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呢?家长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做起:

1.    有利的环境。 提供固定、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一踏入这个环境就有氛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    耐心的引导。 告诉孩子原因,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培养这些习惯。当孩子在落实习惯培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耐心地引导他们,不要期望一次成功,耐心多次才可以。

3.    及时的称赞。 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表扬他们,让他们知道是哪个具体的行为做得好,值得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促进习惯养成。

4.    良好的示范。 父母让孩子养成的习惯,首先看看自己是否也做到了。身教永远胜于言传,有些道理说很多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你想让孩子做事情专注一心一意,你就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其他事;你想让孩子专注,在家尽量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影响孩子学习的事。

5.    坚决的态度。 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当孩子不配合,或者效果不理想时,父母一定要坚决地表明自己的立场,给孩子界限,知道有些规矩是必须的!

6.    默契的合作。 父母首先意见要统一,不要在孩子面前态度分歧,有不同意见私下交流讨论。否则当着孩子的面,会阻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7.    制定规则。 将习惯落实成具体的规则和计划去执行。比如放学后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时间,不随意更改;学习的时候尽量不做其他事情等

8.    增添趣味性。 顺应孩子的天性,不妨给枯燥的计划加点趣味性。 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比赛、做到可以换取奖励,做不到就要换取惩罚等等。用游戏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习惯不是一天养成。成人养成习惯尚要21天,更别说是幼小的孩子。

不要忽略生活的日常,点点滴滴都是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好时机,多用一些耐心和爱,将幼小的树苗浇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