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物奖励不是灵丹妙药
(2023-02-03 15:47:43)
标签:
家庭教育 |
分类: 婴幼儿家教故事 |
钱物奖励不是灵丹妙药
家教故事:朋友的孩子刚刚读一年级,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父母就与孩子达成协议,如果孩子需要某件东西,包括玩具和平板电脑,就必须考出好成绩、自己整理房间等,学习成绩优异还有奖励。
刚实行一段时间效果很好,孩子感觉很新鲜,而且名利双收。可是没过多久,孩子学会和父母讨价还价,甚至出现一考出好成绩就到处“收账”的情况。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失去了耐心,学习成绩也由于班级竞争激烈也不那么容易进步和考出高分,而父母还把给钱给物当成灵丹妙药或尚方宝剑,动不动就威胁孩子:如果不这么那么,就不给你钱了。结果孩子理直气壮地回复:我不要总行了吧?这下子轮到父母哑然,用物质替代教育的交易方式彻底破产了。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要以鼓励、信任和支持的态度,让孩子把父母的爱内化为学习的潜力和动力。而显性刺激方式是把市场规则和道德规则混淆起来,这样的交易和由此带来的讨价还价,对孩子也是不好的示范。(故事作者
家教分析:故事《钱物奖励不是灵丹妙药》愿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7日第4版,虽然文字不多,但却给指出了一个任何教育者都不可回避、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激励孩子成长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孩子就会以勤奋忘我孜孜不倦的热情自觉主动持久的行为模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会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成人成才;解决得不好,其行为模式就会恰恰相反,其结果是,其发展水平远远达不到应达到的水平。现实中许许多多人各方面表现平平,并非因为其智商等潜能平平,而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不过,激励也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比如故事中的家长,“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父母就与孩子达成协议,如果孩子需要某件东西,包括玩具和平板电脑,就必须考出好成绩、自己整理房间等,学习成绩优异还有奖励。”就不是很科学。实际当中类似这样“钱物奖励”的案例并不鲜见,其结果也大多是“用物质替代教育的交易方式彻底破产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首先,用金钱奖励是一种许愿,许愿只能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因为奖励只是手段,学习才是目的。但许愿会造成孩子们将这种关系往往颠倒过来,学习却成了手段,获得奖励成了目的。这样,孩子的兴趣大多集中在奖励上。当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或遇到了困难时,对奖励失去信心,就不会在乎奖励了,奖励的再多对促进学习也是无用的。“而父母还把给钱给物当成灵丹妙药或尚方宝剑,动不动就威胁孩子:如果不这么那么,就不给你钱了。结果孩子理直气壮地回复:我不要总行了吧?”就是这个道理。奖励可以放弃,但学习是不可以放弃的,糟糕的是孩子放弃奖励是为了放弃学习,这是钱物奖励效果适得其反的机理。其次,孩子“考出好成绩、自己整理房间”等等是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一种义务,而义务是不需要回报的。因为孩子无偿的从父母那里获得了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他就应该像父母那样无偿的对家庭尽义务。达成协议,孩子“考出好成绩、自己整理房间”就给以钱物奖励,容易造成给钱就干,给多干多,给少干少,不给不干,而对家长的无偿养育心安理得没啥感觉,久而久之就会使亲情关系变味为“金钱关系”,淡薄亲情不知感恩,丧失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一个缺乏义务意识和责任心的孩子,最常见的特征是,不能以尽义务的实际行动对家长、家庭负责,对家长长期无私的义务养育无感、不知感恩,往往不把家长当回事,不在意家长的合理要求与渴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夙愿无疑会成为泡影。
家教启示:通过领略和分析上述故事让我们明白:“钱物奖励不是灵丹妙药”,故事作者提供了正确激励孩子的建议:“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要以鼓励、信任和支持的态度,让孩子把父母的爱内化为学习的潜力和动力。而显性刺激方式是把市场规则和道德规则混淆起来,这样的交易和由此带来的讨价还价,对孩子也是不好的示范。”但仅有这些建议还显笼统,还不足以让大家明确如何具体操作才能端正观念和正确实践。所以,笔者谈一些激励孩子的更为具体一些的想法、看法、做法和读者分享。
求学先学做人。教育激励孩子的目的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笔者比较认可的是使孩子能够“优秀的做人,成功的做事,幸福的生活。”“优秀的做人”为首位,三个方面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求学先学做人,做人先学立志,志,包括志向、志气、意志等,有志者事竟成。其中引导孩子树立“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的志向是重中之重。学做人首先要教育激励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然后践行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有信仰,“所谓信仰归根到底也只不过是一种对道理的崇敬与膜拜”。大到国家民族,小到组织个人,信仰都是砥砺人们前行的持久不竭的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不懈努力、执着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在国家层面,比如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得每个中华民族的一员无不感叹:“厉害了我的国!”正如著名的思想家韦伯指出的那样:“贪欲根本不是资本主义精神。先一群有信仰的人,然后才有经济的繁荣。”在组织层面,比如著名的衡水中学,当时的李金池校长在一次演讲中说:他们将一所当地三流学校打造成国家一流名校的战略是“打造精神特区”。实际当中凡使学校“起死回生”的无不注重从师德建设入手。将“金钱挂帅物质刺激”信奉为灵丹妙药走向衰败的学校也不鲜见,身边就有一所很有钱的学校,老师待遇远近有名,而其老师则声称:“给钱也不干”,致使学校由一流变三流。在个人层面,正如一位在美国和韩国都享有盛誉的母亲全惠星根据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总结的那样:“把做高尚的人作为人生目标,是人们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当然也必然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是多少人认识不到的。”“我希望年轻的父母们都能牢记这一点,这就是即使你不督促,孩子也会自发学习的秘诀,也是培养被人们所喜爱和尊重的大人物的秘诀。”(全惠星,曾任耶鲁大学教授。她的六名子女皆毕业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她还是美国教育部选择的“亚裔美国人家庭教育研究对象”。)无数正反两面的家教案例和专家学者的研究都证明,“求学先学做人”(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是通向家庭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那么,在家庭教育层面孩子应懂的做人道理(信仰)是什么呢?古今中外的名门望族都将他们的家训家风作为孩子的信仰,代代相传,使家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现实中,对于没有明显总结出家训家风的绝大多数家庭而言,在不太清楚在哪些方面培养孩子高尚情操时,笔者总是建议家长不妨打开下面三个链接,在三个文件中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内容,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定能和孩子共同成长。三个文件分别是:《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小学生守则2022年最新10条》。因为这三个文件是有关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大量一线调研、汲取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经过多次修改而形成的,较一些《家训》《家风》更全面、更具体、更切合现实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其教育价值无疑是巨大的。遗憾的是,现实中人们对上级文件往往理解为“口号”性的、“大道理”之类的东西而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漠视。本人的教育实践反复说明,如果家长还不十分清楚应该教给孩子哪些做人的道理,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问题上还有束手无策之感,那就去虔诚地研读并按文件的具体要求再做些必要的理论和案例的拓展学习,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创造性的、不折不扣地践行吧,这非常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
激励要顺应人的本性。关于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早有深入的实验研究、深入的案例研究和精辟的总结概括:人之初,性本善。其中的“善”包括梦想、尊严、正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有梦想并有实现梦想的欲望,就有获得尊严享受正义的欲望,这就是人的本性。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他人的欣赏,所以我们要多夸奖他人。”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富人、穷人、小偷还是神父,只要他们听见他人赞美自己的某个优点,他就肯定会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这一份美誉,深怕辜负了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专家卡耐基曾说:“喜欢被人认可,感觉自己很重要,是人不同于其他低级动物的主要特性。倘若祖先没有这种重要的需求,那么,人类的文明可能就会在原地踏步不前。”马克•吐温说过,听到一句得体的称赞,能使他陶醉两个月。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期待他人的赞美,因为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被别人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被别人认可。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到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奖励”。另一组告诉他们“非常期待经常看到你们的作品”。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画,前一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后一组的孩子得到了赞赏。
三个星期以后前一组的孩子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了,后一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兴致不减。这个实验曾反复进行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
无数正反两面的家教案例、学者的研究、总结和实验都不断启示我们,要想有效激励孩子使之全面充分发展,就要充分了解人的“本性”,注意“顺应人的本性”;满足孩子天生的欲望,一定要多用赞赏这种精神奖励,尽量别用钱物这种物质奖励;实际当中,仅靠钱物奖励获得家教成功的案例十分罕见;充分发现孩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背后隐藏的积极面,不失时机的给以恰当的赞赏,这种精神赞赏因“顺应人的本性”会给孩子带来满足感,进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兴趣,带来好心情、成就感、自信心,而“满足感、好奇心、兴趣、好心情、成就感、自信心”都是人们公认的产生强大的持久向善向上内动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