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跟儿子抢零食

(2022-11-28 16:58:45)
标签:

家庭教育

分类: 婴幼儿家教故事

我跟儿子抢零食

 

家教故事:儿子驰驰快3岁了,小家伙白白胖胖、口齿伶俐,很招人喜欢。大概是家人对他太过溺爱,小家伙竟然养成了霸道、自私的习惯。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全尽着他一个人。看着他又吃又占、憨态可掬的小样儿,大家还被逗得哈哈大笑。可是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只要是他看上的东西,别人连动都不能动。否则,他就开始又哭又闹,赖在地上撒泼。好几次,我都想好好教训下他,无奈他的爷爷奶奶极力“护驾”,我也就罢休了。

上周日,婆婆做了一大桌子菜,打电话让姐姐们回家小聚。一大家子的人围坐在桌子旁,高高兴兴地边吃饭边聊家常,气氛很是融洽。突然,驰驰用手指着桌子说:“你们都不许动,这些菜都是我的。”姐姐笑着问他:“不许我们吃,你一个人吃得了吗?”小家伙歪着脑袋,想了想说:“吃不了也不许你们吃。”大家被他蛮横的样子逗得大笑起来,自然也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可正当大家吃菜的时候,他竟然哭闹着把盘子掀翻,嘴里还嚷嚷着:“不许你们吃,不许你们吃。”这一下弄得大家面面相觑,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好好的一场聚会就这么尴尬地结束了。

姐姐走后,我气得鼻子都歪了。我想要狠狠地揍他一顿,小家伙却躲到了爷爷奶奶身后。冷静下来,想想打他毕竟也不是办法。于是便静下心来,耐心地跟他摆事实讲道理,可是别看小家伙答应的好好的,一到关键时刻,还是我行我素。既然软的不行,我只好来硬的了。

这天下午,婆婆给驰驰买了一大兜零食。本来这些都是驰驰的专属,我们从来不动的。但这次,我也走过去,大大方方地拿起一袋薯片吃了起来。驰驰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说:“妈妈,这是我的东西啊。”“谁告诉你的?有好的东西就应该大家分享。”我一边跟婆婆使眼色一边理直气壮地说道。眼看着眨眼间我消灭了两袋薯片、三个果冻、一个奶酪,驰驰急了:“不许吃了,都给我吃完了。”我不理儿子,继续大开吃戒。儿子终于拿出了他的杀手锏——躺在地上撒起了泼。可惜,婆婆早就躲了出去,他现在已经没有救兵了。等他哭够了闹够了,我拉起儿子说:“以后有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否则就像今天这样我一个人全部吃完。”儿子含着泪水点了点头。

这之后,每次买了零食或者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我都要理直气壮地跟儿子抢着吃。次数多了,小家伙也变乖了,每每都会主动奉上。慢慢地,他养成了分享意识,有好吃的总会慷慨地跟大家分享。爷爷奶奶吃着孙子亲手奉上的食物,笑得乐开了花,对我当初“抢零食”的行为自然也就理解了。(故事讲述者  张君燕)

家教分析:溺爱造成孩子养成霸道、自私的习惯,危害巨大。小时候他会“哭闹着把盘子掀翻”,如果任其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大,无理的欲望逐渐膨胀,直到家长无法满足。这样的孩子不仅贪婪无能、一事无成,而且还可能养成恶习屡教不改,以至于发展到用威胁父母等手段来满足欲望,因此违法犯罪、自杀或杀害父母的案例也屡见报端。故事中的家长显然明白溺爱的这种巨大危害,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有效遏制了这种势头。并且教育孩子手段不是常见的简单粗暴、打骂训斥、唠叨说教,而是“我跟儿子抢零食”,变妈妈和爷爷奶奶要求不一致为密切配合,理智且智慧,为广大家长创造出极具参考价值的具体家教措施。

该措施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做”,强调家长的“做”,而不是家长主要强调孩子的“做”,让孩子在家长“做”的后果中自省,在孩子有自省苗头时家长再提出要求推一把。家长如此反复坚自己的“少说多做”,孩子就会在自尊心不会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在自省中受到教育,改变不良习惯。正如作者讲述的“我跟儿子抢零食”故事所说的那样:“……等他哭够了闹够了,我拉起儿子说:‘以后有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否则就像今天这样我一个人全部吃完。’儿子含着泪水点了点头。”这里引起孩子自省的关键是 “否则就像今天这样我一个人全部吃完”这种家长的“做”而非“说”!孩子吃独食就会造成家长把零食吃完的后果,并且多次哭闹撒泼也制服不了妈妈,自然就会慢慢改掉吃独食的习惯。这里容易引起孩子自我反省有两种原因,一则是变妈妈管孩子为孩子管妈妈,孩子容易产生被尊重感,二则是孩子因自己吃独食而承受吃不到零食后果,属于自找苦吃后果自负,孩子冷静下来容易想到“这事怨不得别人”。这是一种当今比较先进的家庭教育智慧,长期温柔坚定地坚持,这种注重“做”的教育至少比“只讲大道理”的“说”的教育管用。这与美国家教名著《正面管教》倡导的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的家教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中驰驰的不良习惯从小被妈妈智慧地遏制,他是幸运儿,从小就学会了尊敬家长。大量类似故事中的案例反复证明,最不溺爱孩子的家长,最容易得到孩子的尊重和孝敬!

家教启示:作为家长,从故事《我跟儿子抢零食》中得到的启示有两点非常重要。首先,一定要和故事的作者一样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巨大危害。孩子一出生就要和所有家庭成员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做到所有家庭成员都不能溺爱孩子,并且一定要狠下心自始至终地坚持,群策群力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这一点认识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如若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出现溺爱,使孩子养成霸道自私的习惯,一定要狠下心给以彻底遏制,不然的话后患无穷。溺爱对孩子、家庭、社会都会带来危害,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威胁到孩子、家长、他人的生命。并且孩子一旦养成恶习,要想改变不是一两次说教就能做到的,家长付出沉重代价往往收效甚微,往往弄得家长苦不堪言甚至生不如死。所以,最关键的是孩子小时候不能养成恶习,一旦出现苗头就要像故事作者那样及时下大功夫遏制,不仅需要有循序渐进打持久战的耐心,还要有不屈服孩子的撒泼哭闹、说到做到的狠心。

其次,讲究策略也十分重要。平时教育孩子力戒简单粗暴、打骂训斥、泛泛说教。还要广泛学习家教理论,广泛参考践行类似故事《我跟儿子抢零食》的成功做法,使自己既有必要的家教理论,又有具体的家教智慧。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作者之所以能想到通过“我跟儿子抢零食”这个妙招去教育孩子,并完美地教育改变了孩子,一定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及其在理论引领下强有力的游刃有余的实践能力的,至少笔者这样认为。仅有理念层面的“道”和仅有方法层面的“术”都是不能产生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妙招的。成功实施家庭教育必须道术兼备。否则,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仍会因不能正确认识孩子陷入焦虑而束手无策或火上浇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