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亲情缺失会留下隐痛
(2022-10-06 05:55:59)
标签:
家庭教育 |
分类: 婴幼儿家教故事 |
父辈
说这话的是一个来找我咨询的年轻妈妈,她女儿出生后就交给姥姥、姥爷,刚开始她每天下班不管多晚都要去父母家,来回一趟需要1个小时,折腾一个星期就感觉吃不消,好几次上班都差点迟到。后来,单位天天需要加班,就好长时间没有去看看女儿,以至于女儿两岁生日的时候,已经不认得爸爸妈妈了,只要他们想亲近女儿,她都会大哭,“让我这当妈妈的心里非常难受”。
后来女儿上幼儿园了,对父母不再那么陌生,她说自己心里稍稍有些安心。但这安心的假象,却被女儿的一句“自己家”给戳破了。
另一个来咨询的中年女士说:“我总是感觉不受别人欢迎,感觉别人在排斥自己。我就想努力搞好关系,甚至总是想方设法讨好别人,结果总会凭空生出不少烦恼。这是为什么?”
而在我国,古代的大户人家以及皇室,孩子都交给奶妈养育,不少现代人,孩子都交给爷爷奶奶、外祖母外祖父或者保姆养育,他们也不觉得不自己带孩子有什么不好。更有甚者,近几十年来还有一种把养育孩子归为私事的社会心理偏差,人们为了所谓的公事,可以不顾孩子;为了所谓的事业,可以放弃孩子。于是在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族:留守儿童。
从个体心理方面来看,很多父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意识不到亲情缺失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隐患。在前面两个案例中,两个妈妈对亲情缺失给孩子的不利影响都缺乏足够的认识。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是我国的第一批独生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父母全方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乏应有的自我责任感,缺乏对生活应有的担当。于是,他们成为爸爸妈妈后,往往并未建立起为人父母应有的责任感,容易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没有认识到亲情对亲子双方的成长都有积极意义。
家教启示:一旦为人父母,养育孩子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业。父母要做到不缺位,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1)要深刻认识到亲情缺失对孩子的危害。不少家长(尤其是小有成就的家长)认为,有钱就能买到教育,于是,置孩子于不顾,拼命工作,努力挣钱,把孩子的学习交给学区房、名校,把孩子的成绩交给老师、培训班,把孩子的欢乐交给玩具、同学,把孩子的陪伴交给老人、保姆,把孩子的营养交给食堂、小饭桌……。结果钱没少挣,孩子却被荒废,“亲情缺失留下难以医治的隐痛”有的甚至走向邪路,得不偿失。(2)要深刻认识到父母陪伴的重要意义。《人民日报》刊文称:“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的陪伴,不但能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础,更能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你的教育‘入脑入心’”。(3)还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做好父母是家长的第一职责,要把陪伴孩子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来抓,绝对不能拿事业繁忙来牺牲孩子,生下他就得对他负责任!工作忙不能成为不陪伴孩子的借口,事业和育儿并非一定顾此失彼,完全可以两全其美。许多举世闻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他们虽然比一般人忙得多,但仍然将陪伴教育孩子作为头等大事,家庭教育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功。比如奥巴马一家,大女儿玛利亚·奥巴马,刚刚成为父母的哈佛校友,考入哈佛大学;比如居里夫人,两个女儿在她的精心教养下,长女伊伦娜成长为核物理学家并获诺贝尔奖,次女艾芙成长为音乐家、传记作家。又比如李嘉诚,成功的家庭教育,为李家富贵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基础。华人巨富很多,但少有人被谈论起家庭教育多么成功,唯“李嘉诚教子做成功的人”的故事被津津乐道。他认为:“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子女教育的失败。”
其次,是解决好操作问题。父母最好自己带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生命的早期。要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多与孩子说话。有条件的话,在哺乳期宁可暂时放弃工作,也要保证自己带孩子。如果确实需要老人帮助,最好是请老人来家里而不是将孩子送走。下班回家来要主动与孩子接触,工作再辛苦晚上也一定要让孩子和自己睡,这应该说是父母不可逾越的底线。晚上让孩子和老人一起睡,对孩子、对自己、对老人,都会带来潜在的心理暗伤,一定要努力避免。哪怕老人愿意,也要做好老人的工作,让孩子晚上和自己睡。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需要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里,千万不能把孩子扔给老人,不闻不问,不管不看。如果两家相距不远,早上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里,晚上应尽力接回孩子,保证晚上有足够的亲子接触时间。如果两家相距很远,不能一天一接送,父母也要经常去看孩子,周末要尽力把孩子接回来。外出打工要尽量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可以就近打工,可以时常回家,或带着孩子打工。如果实在难以经常和孩子见面,也要创造条件增进和孩子的联系,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只要有心,办法总是有的。
不管哪种情况,都要经常和老人沟通,表达自己对老人辛苦的理解,交流养育孩子的科学观念和方法。如果发现老人过于宠爱孩子或有其他问题,要耐心和老人商量,以便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家教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