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故事:一次,儿子的几个同学踢球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老师追查此事无结果。老师把目标对准了儿子,让他承认或检举他人。儿子诚恳地对老师说他在教室写作业没看见,老师根本不相信,认为儿子在撒谎。儿子被惹火了,骂了老师—句混蛋,这下可闯了大祸:老师不依不饶要求学校开除儿子,不然就罢课。老师的理由是,平常儿子调皮捣蛋,这回肯定跑不了他。不但不承认错误还辱骂老师。
儿子被开除了,我很丢面子,不问青红皂白,把儿子一顿狠打。儿子辩解,我气急了眼哪还听得进去。雨点式的棍子落在儿子身上,儿子最后说了一句“你打吧,打死我也不承认!”任我怎样打也不吭声,也不躲闪。我的火气更大了要不是妻子拉开,真会出人命。儿子被打得起不了床,仍不吭一声,绝食了3天。还是妻子哭着劝说,儿子才不再坚持对抗。后来我给他转了学。
这事过去了一年多。在一次搬家中我偶然翻看了儿子的日记本:“我憎恨老师冤枉好人,憎恨父亲不相信我,老师和家长都拿老眼光看人。好像我就是天生的坏人,有坏事就是我干的,没有讲理的地方,我也无法洗清自己,真不如一死了之。”看到这里,我的心颤抖了,难道真是冤枉了孩子?当时怎么没想到去调查一下,澄清事实真相呢?我再也坐不住了,马上走访了儿子的同学。结果证实这真是一桩“冤假错案”:儿子的好多同学作证,那天儿子确实在教室写作业,打碎玻璃是某同学无意所为。该同学本来想去承认错误,见老师不依不饶就胆怯了。结果儿子当了替罪羊。我听后心里非常不好受,为那次痛打儿子后悔不迭。
我终于放下了当父亲的架子,向儿子承认了过错。在妻子的帮助下,我与儿子进行了面对面、心交心的谈话,儿子最终原谅了我。为弥补我的过失,重树做父亲的新形象,从那以后我挤出了更多的时间和儿子在一起交流感情,改善关系: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全家出外游玩,打羽毛球、乒乓球,下象棋,我们一家三口轮流当运动员、演员、评委、裁判,有时还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全家人玩得很开心。
家教分析:这个故事里的老师和爸爸都冤枉了孩子。究其原因,其一是没有经过调查,又没有亲眼见到,就认为孩子是孩子踢球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这是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惨剧的常见原因;其二是以偏概全,认为孩子平时好调皮捣蛋,所以把教室玻璃打碎的肯定是他,这是师生关系紧张的常见原因。这桩“冤假错案”造成孩子被学校开除,被迫转学,遭父亲“严刑逼供”,使孩子在同学中形成很坏印象,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估量的创伤。好在偶然中真相大白,孩子被平反昭雪,家长鼓足勇气承认错误,父子关系得以改善,终于悲剧变喜剧。否则,该冤假错案在孩子心中的创伤可能终生难以抹去,对孩子整个人生旅程将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甚至走向悲剧。
家教启示:老师和家长都要明白,“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而好的关系是建立在尊重、理解、信任基础上的。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面对孩子的问题,一定要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一定要先冷静下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直到弄清事实真相,绝不能主观臆断,冤枉孩子。特别是对个别所谓“调皮捣蛋”的孩子,平时对老师和家长多有得罪,在老师和家长的心里的印象较差,更能挑战老师和家长的耐心和理智。对这些孩子不论以前他做了多少坏事,都不能一有坏事就往他们头上按,认为他们是一坏百坏。尽最大努力避免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以免冤枉孩子,造成严重的师生冲突或亲子冲突,给老师和家长造成极大被动,酿成深仇大恨,甚至造成悲剧。纵然孩子做坏事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情绪冲动,无情打击。这时的孩子一般都非常的无助,最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理解、接纳、帮助、支持。在清醒理智状态的人都知道,不分青红皂白,情绪冲动,无情打击会把孩子推向何方,理解、接纳、帮助、支持又会把孩子推向何方。做孩子信赖的朋友,无条件地理解、接纳、帮助、支持孩子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