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二)

(2022-06-01 10:19:59)
标签:

家庭教育

分类: 名人家教故事

“成为好父亲”的秘诀存在于爱子女“实招”里。一位女博士回忆说,她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回来都给她带不同的转笔刀,积累多年居然有上千个转笔刀,她珍藏至今。她过10岁生日的时候,父亲从遥远的地方发来电报,祝贺她生日快乐。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电报,那种惊奇的感觉永远难以忘记。这位女博士回忆父亲的两件事就是好父亲爱自己的女儿有意义的实招。这里之所以说是实招,是说父亲爱自己的孩子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做一件有意义的“实事”让孩子有幸福感的实际体验来爱孩子。大量教育实践表明,这种“做实事”的教育方法远比“空洞说教”更能感动孩子。不少家长因为不熟悉这个道理、不会运用这个道理,所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感到非常焦虑和痛苦。

女博士回忆的爸爸为她做的两件事都是别具匠心的,与空洞说教不同,都是能有效感动教育孩子的故事。有什么感动孩子的意义呢?

1、两件事都是爸爸出差时做的,这说明,工作忙碌的父亲往往加班多、出差多,这固然会减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忽视孩子教育的借口,如果你心里有孩子,就可能把父爱带到天涯海角。

2、“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回来都给她带不同的转笔刀,积累多年居然有上千个转笔刀,她珍藏至今。”其中的“转笔刀”很有讲究,它是一种学习用具,每次出差回来都带回学习用具等有利于学习的东西,既能满足孩子爱好的需要,又有利于学习,比每次出差回来都带垃圾食品等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回来要有意义得多。

3、“积累多年居然有上千个转笔刀,她珍藏至今。”这说明,这位父亲是认准了这件事的巨大教育作用,持之以恒地做这件事,做得让孩子感到震惊,从而从内心充分体验到爸爸对自己的爱心,十分珍惜爸爸的爱心。

4、在工作忙不在孩子身边的不利条件下,在当时电信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给孩子发电报,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祝福孩子的生日,让孩子感到自己时刻在父亲的心里。这就是“发电报”这个实招的教育作用:“那种惊奇的感觉永远难以忘记。”

家教启示:广大家长应该十分明白,故事《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所展示的做好父亲的三点标准事关孩子成人成才的大事:

 “成为好父亲”的首要标准是永远爱孩子的母亲   

“成为好父亲”的重要标准是帮孩子立志

“成为好父亲”的秘诀存在于爱子女“实招”里。

家长们一定要从故事《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中体会到,成为好家长的重要标准很多,但上面三点是重中之重!

作为父亲一定要从故事《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中体会到,要想成为好父亲,就要把爱自己的妻子当成人生的头等大事。爱妻子从日常生活开始,全面提升做好丈夫所涉及的各种心灵、精神方面修养,全面学会做好丈夫所涉及的各种实际技能。我们要善于相亲相爱,要知道爱情是极需要善于培植的。我们要学会互相尊敬,学会体贴自己身旁的爱人,学会相互忍让,学会使感情服从理智,学会与妻子分担生活、珍惜生活。要高度注意,善于珍惜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事。要知道,他不仅能够培植出夫妻之间和谐幸福持久的爱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所必须的首要条件——温暖的家”。

作为父亲一定要从故事《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中体会到,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抓住重点——帮助孩子立志。解决工作忙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的要诀更在这里。

帮助孩子立志向来都是家庭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家长教育秘诀中的秘诀。许多对未来迷茫、缺乏内动力、缺乏自控力、不良习惯多的孩子,究其原因多是从小缺乏做人立志教育所致。求学先学做人,做人先学立志,有志者事竟成。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等等来促进孩子自律上进是苍白无力不能持久的,是没有抓住“励志”和怎样“励志”这个根本。许多成功人士和陈伯吹先生一样,他们的励志秘诀主要在于从小引导孩子与名人结缘,用名人身上的美德、学识、成就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促使孩子从小崇拜名人,立志做名人,孩子就会像名人那样树立优秀做人成功做事的志向。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同时也是有识之士之共识。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作出过杰出贡献的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临终前在病榻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要培养孩子爱科学的意识,要经常给孩子讲科学家的故事,如牛顿、爱迪生、法拉第等,以及中国的祖冲之、司马光等。”

作为父亲一定要从故事《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中体会到,家庭教育的“术”是为孩子或和孩子配合一起实实在在地做些有益的实事,而不是用人人都知道的令人厌烦的大道理进行空洞地说教。为孩子做实事出实招往往能很好的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且能使孩子产生“那种惊奇的感觉永远难以忘记”的感慨。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知心姐姐”卢勤讲了一个故事。

我的老朋友郭长江就是这样一个有魅力的爸爸,也可以称得上“知心爸爸”,从他那里常常能听到一些好听的故事。

每当说起他的儿子,郭长江总是神采飞扬,那轻松平和的口气,好像他和儿子是哥儿俩。

郭长江给我讲的故事是“踢球”。

他的儿子郭沫上小学时一直住校,一到周末,他就得儿子去体育场买票踢球。

有一天,他问儿子,“儿子,爸爸要是死了,你想爸爸吗?”

儿子说:“想啊!”

“想爸爸什么?”郭长江等着儿子“歌功颂德”。

没想到儿子说:“没人跟我踢球了!”

我听了,笑得前仰后合,认真地对郭长江说:“踢球的事一定要坚持下去啊!不然你儿子就把你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