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卷分析

(2017-01-18 09:32:05)
标签:

数学

分类: 资料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卷分析

济源市河苑街小学  范小枫

一、  试卷概况:

本次测试知识点涵盖了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优化等方面。测试题涵盖知识比较全面,既有基础知识测试,也有综合能力的测试,难易适中。

二、  测试成绩概况:

1.中心校整体成绩概况

学校

黄河路小学

玉川路小学

东环路小学

班级

1

2

3

4

5

6

7

8

1

2

3

1

2

平均分

89.60

88.32

86.16

86.30

88.94

88.5

85.19

87.47

88.83

86.95

83.77

86.38

87.13

学校

沁园路小学

河苑街小学

文昌路小学

班级

1

2

3

4

5

6

1

2

3

4

1

2

3

4

平均分

88.83

86.38

83.57

79.63

86.64

86.38

89.38

87.66

93.32

93.45

86.24

86.29

81.6

86.3

2.本人所任教两个班学生做题情况汇总(错题人数)

题号

第一大题

第二大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3

5

4

1

7

0

3

8

13

5

0

0

1

7

4

8

2

11

1

14

4

2

0

4

5

1

2

8

3

6

11

6

3

0

0

5

5

5

2

5

5

1

10

3

5

3

题号

第三大题

第四大题1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9

10

 

3

6

1

0

12

1

11

1

2

0

1

0

0

1

0

1

1

0

1

 

4

4

0

2

9

3

4

2

2

1

2

1

0

1

1

1

4

0

0

 

题号

第四大题2

第四大题3

第五大题

第六大题

 

1

2

3

4

5

6

1

2

1

2

3

4

1

2

3

4

 

3

1

2

1

2

0

3

2

0

0

2

0

完全正确6

1

3

5

0

 

4

2

3

4

3

2

4

1

3

0

0

0

0

0

8

6

 

三、存在问题及错因分析:

1.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和简便运算,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在95%以上,问题如下: 口算中500×800误作4000560÷40误看作360,答案写成99000÷600不能准确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误作150。笔算中有进位出错现象,如250×36=9000误作8000125×48125×8=1000误作900

错因分析:个别学生进位乘法掌握不够熟练;商不变的规律掌握不够好,导致末尾有0的口算除法计算出错;做题不认真。

2.计数单位:填空题第4小题“一万是(  )个一百”,误作10

错因分析:学生习惯于10个(  )是(  )的表述,因此遇到类似问题没有认真读题,不假思索就写答案,缺乏必要的思考过程。

3.大数的认识:填空题第7题“一个九位数,最高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个位上是6,其他数位上都是最小的自然数,这个数写作(    ),读作(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亿。”错误一是9位数误作8位数,错误二是10亿题中已经有单位“亿”,学生又多些一个单位,而写成了“10亿亿”。

错因分析:个人认为这是学生心里障碍问题,填空题的阅读量较大,节奏比较紧,而此题位于填空题中间部分,当学生做到此题时,思维到达短暂疲劳期,再加之本题信息量较大,出错率自然会较高。如若本题放在试卷第1小题,学生思维正处于高度活跃期,出错率必定会下降。

4.积、商变化规律的运用:在比大小的6道题中有3道用到“积、商的变化规

律”,其中有两道变化比较直观,基本没有错误,而“13×28026×140”需要将两个算式分别拆成“13×14×2×10”和“13×14×2×10”,进而快速得到判断,但是学生大多数是列竖式计算来判断的,一来增加了计算量,二来由于计算出错导致错误。

错因分析:一是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应用不熟练,二是对算式的拆分能力欠缺。

5.烙饼问题:填空题最后一道“一口平底锅一次最多只能烙4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妈妈烙熟6张饼至少需要(    )分钟。”误作12分钟。

错因分析:个别学生对烙饼问题的原理不够清晰,要想让时间最短,那就是尽可能每次让锅里放满,这里实际上就是先用“所烙饼的总面数÷每次烙的面数”算出“要烙的次数”,然后再计算时间。如果原理不清,面对6张饼,自然就会茫然无解了。

6.平行四边形的高:选择题第2小题,让学生找AD边上的高,学生误作AB边上的高。

错因分析: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认识不够,概念不够清晰。

7.角的大小:判断题第4小题“黑板上画了一个50°角,作业本上也画了一个50°角,这两个角的大小相等。”个别学生误判作“×”。

错因分析:学生对“角的大小”认识不够,不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8.平行与垂直:判断题第6小题“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互相平行,就是互相垂直。”个别学生误判作“√”。

错因分析:学生不理解“平行”、“垂直”、“相交”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是教材的编排责任。原本平行和相交属于同一层次,而教材的编排却将平行和垂直放在了同一节课,这就势必容易给学生的认知带来阻碍,造成错误感觉。建议这里应该先认识“平行和相交”,然后再认识“垂直”,这样更利于学生正确建立三者之间正确关系。

9.估算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第2题“向阳小学四年级师生共304人,准备包车去王屋山研学旅行,包车的价格是每人36元,老师带9000元钱够吗?”这道题两个班只有2人用到估算来解决,其余学生都是用准确计算来解决的。

错因分析:一部分学生是确实没有估算意识,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估算;另一部分则是因为这是期末考试,考虑到“估算有风险”,因为有时需要估大,有时需要估小,有时还需要借助语言进行解释,保险系数太低,于是“规避风险”,就采用了准确计算来解决。归根结底还是教师问题,因为我们的估算意识就不够,所以,树立估算意识将是今后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四、主要特点:

1.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

  2.弱势群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表现在他们的填空题、应用题,主要原因学生在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知体验不深,头脑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做题等低级错误。

4.就是学生出现不认真的情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本次试卷中,除了极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做到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5.从部分题来看,教师平时关注较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严重的。学生可能平时接触一步计算的题目较多,有了思维定势,又缺乏细心和耐心导致丢分。

五、考后反思:

通过上述学生对各板块答题情况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存在下面几种答题失误的情况:

一是粗心大意,不仔细读题,造成答题错误;

二是概念不清,真假不辨造成答题错误;

三是估算意识缺乏,不能合理选择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鉴于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去理解、去掌握数学知识,尝试用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2.要注意把“双基”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开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机能,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自发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把死的书本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3.要注意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情境图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价值观的培养。要学生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读书的习惯、审题的习惯、书写的习惯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正确学习方法,形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六、命题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试题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3.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巧设开放题目,展现个性思维。测试应注意开放意识的浸润,更多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