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斑啄木鸟觉得够意思了,拍拍翅膀走了。我站在树林里继续等待,余光里,左侧高高的树叶里有几只中等体型的鸟在移动,逆光加遮挡,鸟与叶子混成一片乱糟糟的剪影,我以为这几只鸟可能是大噪鹛。立即叫来老公,给他看回放,他肯定的说,这鸟不是大噪鹛。我俩马上拿出手机搜索,原来是山噪鹛。这可是我第一次见,是首拍。
山噪鹛体长29厘米,灰褐色,于颜值无关,但它却是中国的特有鸟种。山噪鹛仅分布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不常见且惧生。
初次相见的鸟,一般都拍不好,它不了解你,相互陌生。所以,山噪鹛藏得很深,我扛着大炮,在树底下团团转,不管哪个位置,都难以合焦。
下午4点半过,天色渐暗,目睹几只山噪鹛穿过树林远去。
老公说,晚上小吃街不去了,早点回酒店休息,明天早上争取拍的好一点。
第二天(7日),早晨7点刚过,我俩已经带上旅行箱来到了兰州大学内,大包小包堆放在路边。虽然只是十月初,但兰州早晨的气温感觉像冬天,只穿了一件冲锋衣,冷的不要不要。熬到8点以后,只见天上厚厚的云层将阳光阻挡在外。看不到一只鸟,连麻雀都没有现身,鸟也怕冷滴。大约9点左右,林间小道上,学生们开始络绎不绝,脚步匆匆,去往教学大楼。这时,我发现了山噪鹛的身影,它们在围墙边的树林里,树杈干扰,依然不好拍摄。
片子很Low,角度太高,又背光,鸟的眼睛都看不到了,鸟身也变形了。仅作记录,不知以后还能否见到它们。
10点差1刻,无奈收“枪”。机场大巴距离兰州大学五六百米。
中午12点,在兰州中川机场2号登机口与吴同学和他的儿子准时汇合。随后,租车公司来车接我们去租车公司总部,办手续,验车。12点半,驱车上路。此行由吴同学和他儿子轮流开车,老公很笨,不会开车,我俩坐享其成了。
当晚必须在嘉峪关入住,行程700多公里,历时8个多小时。
8日晨7点多,先在嘉峪关城关景区外绕了一圈,然后直奔敦煌。行程近400公里,历时4个多小时。
中午,顺利抵达敦煌,此时太阳高照,四周弥漫着硫磺色的热气。
入住鸣沙山附近的“漠沙客栈”,稍作休息,便步行进入鸣沙山景区,住宿距离景区很近。
在敦煌短暂的观察,除了麻雀不会有其它的鸟,随身只带了300的头和广角。
山噪鹛沿着围墙快速移动,树杈树叶挡住了视线,我紧紧跟随。老公却在身后不停地喊,时间到了,撤了,撤了。
7日这天是高速公路免费的最后一天,可连霍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吴同学搭着方向盘,连连说,爽,爽,爽。
过了张掖,落日余晖打在车窗上,我俩坐着后座,心情大好。
8日早晨7点半多,车在嘉峪关城关景区外围的公路上慢慢行驶,吴同学想拍日出,但天空没有云霞。不过,找到了拍摄城墙全景的位置,回程的时候,再来拍摄。
到了瓜州,离敦煌就不远了。
漠沙客栈是北方农家小院的风格,停车场有一颗大枣树,房间还算干净,有独立的卫生淋浴,价格便宜。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入口处,以前来过,兴趣不大,陪陪吴同学和他儿子,他们是第一次来西北。
景区内有一家敦煌民俗博物馆,免费,但展品简单普通。
虽然已经是长假的最后一天,可游客依然很多,看到人多,就感觉精疲力尽。
多云的天气,太阳露出片刻,就觉得衣服穿多了。
18年前,来过鸣沙山,当时的景象,记忆已经模糊,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现在像一个公园。
再壮丽的画面,一旦人来人往,按快门的冲动全没了,也不知道如何拍摄为好。
找一片没人的背景很难。
吴同学要拍落日,我们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等待,晚霞很平淡,直到夜幕降临,我们才离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