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尗”、“豆”字的研究(上)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在认真研究“豆”字以前,一个问题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最初表示一种容器的“豆”字,是通过哪些演化后兼起了表示一类植物的“重物”的?
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后,我发现:要讲清“豆”字的演变,就不得不讲“尗”字的演变。如果说,在造字之初,“尗”和“豆”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字,犹如两根单独的蚕丝的话,演变到今天,这两个字的关系如此紧密,犹如有人将两根蚕丝搓成一根线,具体的演变过程,我给你细细讲述。
先讲“尗”字。
http://s4/bmiddle/006vSJxyzy7618Nrbsn83&690今天,“尗”字是一个绝对的冷僻字,绝大部分人不认识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是将它以“菽”的异体字的形式收录,并没将它列为单独的条目。由“尗”作声旁而造出的字也只有“叔”字,没有以它作形旁造出的字。并且,在Chinese Etymology网站上,查不到“尗”字的甲骨文时代开始,“尗”就是一个不常用的字。然而,“尗”是一个象形文,象一棵挂满豆荚的豆棵之形。见图。所以,“尗”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字,因为中华先民们造出的第一批字都是象形文。
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当然,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开始广泛种植包括“禾”、“米”、“尗”等各类农作物了,正因为如此,“尗”字与“禾”、“米”等字一样古老。而“禾”、“米”等字从甲骨文开始,绵绵不绝,一直传到今天,而同样重要的“尗”字,却成了一个冷僻字,对于这种奇怪现象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它被别的字代替了。
在古代,识字的人极少,当时也没有印刷术、录音机,所以,文字的传承只能靠师生之间的口授手教,若某个老师读错了某个字,这一错很可能被固化并流传下来。今天的人们在写文章时,若某个字不会写,常常会用同音字作“代别字”,或者说这个人写了“白字”。这种情况在古人中也经常出现,正因为如此,在古书、古文中才有如此多的“通假字”。
那么,是哪个字作为“代别字”顶替了“尗”字呢?答:是“豆”字。你会说:“豆”的读音是“dòu”,而“尗”的读音是“shū”,它们又不是同音字,怎么可能以“豆”代“尗”呢?
实际上,在造字之初,“尗”读作“xi”,而“豆”也读作“xi”,它们是同音字。你可能会问:吴再明你怎么知道这两个字的本音都是“xi”呢?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以这个字作声旁的其他字的读音来推测这个字的本音,例如,我根据都、堵、赌……等字的读音推断,“者”的本音是“zhù”,本义是“住”,详见《“者”字的研究》。那么,我有哪些证据证明“尗”的本音是“xi”呢?
我的证据实在不多,因为在现行的文字中,由“尗”作声旁的字只有一个“叔”。《说文》的“尗”字条和“叔”字条如下:
“尗
“叔
以“叔”字作声旁造出的字有:婌(shū)、菽(shū)、淑(shū)、寂(http://s5/bmiddle/006vSJxyzy7618WXKmw34&690”、“ http://s4/bmiddle/006vSJxyzy7618Y6qKn73&690”、“ http://s8/bmiddle/006vSJxyzy76196pKKzb7&690)”,其读音均不是“shū”,“淑”尽管有篆文写法,但无直接以“尗”作声旁的写法,而“婌”、“菽”则是“后起之秀”,无古文字写法。
还有,在我们宜兴话中,“寂(http://s14/bmiddle/006vSJxyzy761973lRHcd&690)”字读作“xié”;“椒”被读作“jie”,例如:辣椒(jie);菜椒(jie);在我怕们宜兴话中,“豆荚”的“荚”的读音也是“jie”:豆荚(jie);并且,在宜兴话中,“拾东西”被说成“xié东西”,这应该是“叔东西”之说的遗迹。我相信,类似宜兴话的说法,在其它方言中也存在着。
我特别想指出的是:“尗”是“荚”本字。“尗”象“豆荚”之形。
根据上述证据,我推测:在《说文》成书以前的某个时代,例如在战国时代,“尗”字仍保留着它的本音“xi”。后来,由于“叔”字的读音由“xi”讹变成了“shū”,人们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倒推”出“尗”字的读音为“shū”。我为什么说是“叔”字读音的讹变导致“尗”字读音跟着讹变?其原因是:“尗”字一直是个冷僻字,在识字的人中间,十之八九的人都不认识它。而只有被广泛使用的字,才容易发生讹变。
附:“叔”字含义的演变过程。
今天,人们看到“叔”字,就知道它读“shū”,是对父亲的弟弟的称呼,绝对不会想到它的本意是“拣拾”。我对这种演变的过程猜测如下:“父”的篆文写法为“http://s15/bmiddle/006vSJxyzy7619a3VJc7e&690)”同义:(年龄)比“父”小的、与“父”同辈的、有权代替父亲用手(打)来教育孩子的人叫“叔”。
在家族群居的生活方式瓦解后,中国古代长时间流行着一种风俗,叫“叔接嫂”:当某个男人年纪轻轻就死掉了,他抛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这时,如果家族中有与死者同辈且未婚的弟弟,该弟弟就有义务将嫂子接来做妻子,将侄子接来做儿子。这种“叔接嫂”的风俗是对“叔”字含义的绝好脚注。
另外,当“叔”字的音和义发生变化后,人们造了“撷”字来继续表示“叔”的本音和本义。
参考资料:Chinese Etymology 网站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拥有著作权。欢迎引用本文,但一定要注明引文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