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图形的运动——平移》教学设计
(2019-12-13 12:59:25)| 分类: 精品课程 |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安康市第一小学
|
授课教师姓名 |
熊英 |
学科 |
数学 |
教龄 |
31 |
|
|
微课名称 |
图形的运动——平移 |
视频长度 |
8分54秒 |
录制时间 |
2018年11月 |
|
|
知识点来源 |
学科:
数学 |
|||||
|
知识点描述 |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了解平移的特征和性质,知道判断平面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会运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
预备知识 |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制作ppt和如何进行录音。 |
|||||
|
教学类型 |
讲授型、观察型、操作型、练习型 |
|||||
|
适用对象 |
四年级学生 |
|||||
|
设计思路 |
1、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模式,教与学的形式和方法充分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思路。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3、为每个学生准备与课件例题配套的练习纸4张。
|
|||||
|
教学过程 |
||||||
|
|
内 容 |
时间 |
||||
|
片头 (30秒以内) |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
30秒以内 |
||||
|
正文讲解 (8分钟左右) |
第一部分内容: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1、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引导观察,归纳小结。A、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B、平移后,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只是物体的位置改变。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通过动态的课件演示,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主探索,分别研究讨论出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为后面学习判断平面图形的方向和距离作铺垫。 |
230 秒以内 |
||||
|
第二部分内容:如何判断一个平面图形的方向和距离? (为每个学生准备与课件例题配套的练习纸1、2) 利用两个平面图形房子和十字的填空练习,动态呈现平移过程,探索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使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让学生亲身经历找出平面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数出平面图形平移距离的格子数,逐步感知平移应具备的条件有3个:原来的物体、方向、距离。知道方向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4个方位;距离是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移动的方格数量,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建立了知识结构。 |
120 秒以内 |
|||||
|
第三部分内容:怎样画出一个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为每个学生准备与课件例题配套的练习纸3、4) 通过把平面图形小船向右和把平面图形小鱼向左移动的指导练习,动态呈现平移过程,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使学生掌握画出平移后图形的方法:(1)找出原图形的几个关键点。(2)描出各关键点的对应点。(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连接。突破了难点,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24秒以内 |
|||||
|
结尾 (20秒以内) |
今天,同学们学习的非常好,知道了判断一个平面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掌握了怎样画出一个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再见! |
20秒以内 |
||||
|
自我教学反思 |
本节课,按照“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会判断一个平面图形的方向和距离,掌握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图形的画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引导他们在探索学习中体会平移图形的特点和画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