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2019-12-11 09:59:12)
分类: 教学论文

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安康市第一小学  陈芳

摘要:微课和微博、微信、微电影一样,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短、小、少”等特点。微课的应用给小学数学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灵活性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数学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现代课堂散发无穷的魅力。本文笔者根据自身教和学,从微课在小学数学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种课型中的应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理论联系实际,逐步阐述了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妙用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老师们“三尺讲台迎冬夏,一支粉笔写春秋”的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需求。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概念的抽象,规律的归纳,逻辑的推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尽管老师们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孩子们还是听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微课来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粗浅地向大家介绍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以及取得的教学效果,仅供大家参考。

一、微课在小学数学新授课中的妙用

一节新授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前20分钟以内的新授内容,而新授内容的关键环节是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尤为重要。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从生活中的事物表面抽象出“角”的模型,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建立“角”的第一表象,非常重要。既不能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又不能以偏概全,一点带面,更难做到面面俱到。我在进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时,教学重点是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会画角。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在备课中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角的原型,充分感知角,知道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促使学生形成角的表象,从而认识数学上的一种图形:角。课前预设很周到,但在试讲中就发现:孩子们会找到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的模型,如:黑板表面上的角,三角尺上的角等等。当把这些角的外表去掉,需要抽象出数学上角的图形的时候,孩子们很迷茫。大多数同学认为角是从一个顶点发出的两条射线之间的那一大片的面积。而在数学上,角是指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那个部分,尖尖的。为了让学生感性、直观地认识“角”这个图形,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利用微课《角的初步认识》,将生活中的“角”,去掉其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外部因素,动画抽象出“角”的数学模型,即由一个顶点,发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由于微课设计有事物,有声音,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了角的特点和组成,学生对角的认识记忆深刻。在课堂练习时,辨析角的环节,学生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错误的原因。《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难点是通过操作活动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在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微课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巧用微课,举一反三,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建立角的第一印象,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利用声音、图形,促使孩子们眼、耳、大脑多种感官共同作用,形成“角”的形状模型,为后续学习“角”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微课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中的妙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精讲精练,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通过课堂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技能,从而落实教学目标。人教版2013年审定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些练习题和例题相比较,难度系数并不亚于例题,有的甚至难度还要大一些,并且具有典型性,代表一类题型,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指导,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应用。

例如,二年级下册中的典型练习题《排队中的重叠问题》。我在处理这一练习时,采用微课教学《用图示法解决排队中的重叠问题》。首先出示例题:二年级八班的同学们排成长方形的队伍进行体操比赛,小伟所在的位置从前往后数是第3个,从后往前数也是第3个,他左边有2人,右边有3人,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体操比赛?学生齐读题目后,又指名一名学生单独读题,再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由于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受限,孩子们一头雾水,很难想象这个队伍一共站成了几行,每行有几人,又有几列,每列站的有几人。这时候我根据孩子们认识的需求,适时播放微课《用图示法解决排队中的重叠问题》图示(略)并规范解答:

3+3-1=5(人)    2+3+1=6(人)     5×6=30(人)

答:他们班一共有30人参加体操比赛。

利用微课,通过点子图展示,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题目。为学生化解了难点,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并总结出一般规律:解决这类题目,需要知道一列有几人,由于题目给的是“小伟所在的位置从前往后数是第3个,从后往前数也是第3个”把小伟算了两次,而小伟只是一个人,因此,计算这一列的人数时,需要把小伟减掉一次。即:3+3-1=5(人);而在计算一行的人数时:由“他左边有2人,右边有3人”可知,这一行没有算小伟,因此需要加上1人,即:2+3+1=6(人),这样就把这道题目由复杂转化为简单。通过微课点子图直观演示可知:这个队伍站成5行,每行6人,即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学生有了微课的直观演示,理解的清楚,大脑中形成一个数学模型,为后续解决这一类题目打下基础。

三、微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妙用

每个单元的复习课就如同织一张网一样,将本单元的知识点梳理成一条一条的线,在编织成一个完整的网。复习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整理本单元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我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倍数特征复习课》一课教学时,因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35的倍数特征以后的复习课,我在复习时以“能被25整除的数为什么只看个位”问题导入教学,激起千层浪,把学生思维引向追寻数学本质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数学本质。学生通过猜想、枚举、反证等学习方法,运用抽象、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经历“猜想验证应用结论”的数学探究过程。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尝试研究了《425的倍数特征》。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利用微课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425的倍数,引导学生观察425的倍数特征。整个课堂学生有序思考,大胆猜想,验证,总结,应用。整节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能帮助学生在巩固“253的倍数特征”学习时建立的研究方法结构,形成数学规律探索的常规研究模式。本节课容量大,难度强,巧用微课,逐层深入,层层剥丝抽茧,揭示了“判断一个数是不是425的倍数要看这个数末尾两位的数学原理”。

微课的展示,为孩子们归纳能被425整除的数的特征提拱了视觉和直观素材,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本节课不但复习了本单元的已有知识,而且巧妙利用微课探索了能被425整除的数的一般规律。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本质上理解了“能被一个数整除的数,为什么只需看特定数位上的数”,由此自主探索出研究倍数特征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屡见不鲜。微课集声音、动画于一体,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听觉、视觉感官,通过微型课题的演示,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从而落实“四基四能”。微课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老师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有效教学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4718608.htm

2.《小学数学设计》20171—3月期刊。

3.《小学数学教学》2016—2017年期刊。

4.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