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见的抄底形态

(2019-11-24 19:24:45)
标签:

股票

价值淘金

牛股

趋势

微财讯app


    在股市里,每个人都有一个抄底的梦,但是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为这个抄底梦伤害很深。抄底需要一个基本的判断,即在股票价格下跌过程中,估计快要到底部了,价格将要从跌转为升的时候,就适当的考虑。抄底能否成功,在于对“底”的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抄完了,价格继续下跌,就是抄错了。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种股市中常见的抄底形态。

  一、抄底原理

  当一个股票跌幅巨大时,套在其中的股民却因没法忍受连续下跌带来的痛苦和压力,纷纷割肉认赔出局,在确认股价跌幅已深时,总会有资金会看中其中的投资的价值,底部的时候会有资金进去接盘。

  由于恐慌导致的浮筹纷纷杀出,虽然表面空方仍占有优势,但实际上杀跌盘逐渐衰竭,股价就有望反弹向上,从盘面和K线形态可看出是否已经铸底,而较早之前买入的股民因看到希望也就不再继续杀跌,场外资金看到这个情景,会加快资金流入,股价顺理成章会反弹,当然反弹的力度和空间取决于主力的强弱和本身的价值。

  二、判断底部的特征

  1、看K线形态来测定底部,普通投资者可主要掌握8个特征:

  (1)总成交量持续萎缩或者处于历史地量区域;

  (2)消息面上任何轻微的利空就能迅速刺激大盘走中阴线,这种没有任何实质性做空力量却能轻易引发下跌,表明市场人气已经脆弱到了极限;

  (3)指数越向下偏离年线,底部的可能性越大。一般在远离年线的位置出现横盘抗跌或者V型转向,至少是中级阶段性底部已明确成立;

  (4)虽然时有热点板块活跃,显示有资金运作,但明显缺乏持久效应,更没有阶段性领涨、领跌品种;

  (5)相当多的个股走势凝滞,买卖委托相差悬殊。按买1买2价格挂单100股做测试,成交率很低;

  (6)涨跌幅榜呈橄榄型排列,即最大涨幅3%左右,而最大跌幅也仅3%左右,市场绝大多数品种处于微涨、微跌状态;

  (7)周K线、月K线处于低位区域或者长期上升通道的下轨;

  (8)K线形态:锤子线、十字星、T字星、长下影线,当股票长期下跌,跌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低位有强大的买盘承接,股价一步步推高,在收盘时已经跌幅不大或已经收阳,尾盘可以选择适当价位逢低考虑,走出一波行情。

  三、常见抄底形态

  1、猪笼入水猪笼入水是指个股经过低位收集后开始的猛烈拉升,在高位形成尖顶后,单边下行不做头部的确认动作,在接近60日或150日均线时,以一根中阴线向下突破,走势吓人,但5曰乖离率出现明显背离,这是缩量洗盘结束的最佳考虑机会。随之而来的将是一波向上攻击前期高点的行情。

常见的抄底形态 

  2、双底

  当大盘和个股经历了长时间的下跌之后,出现企稳的迹象,在K线图形上会形成双重底的形态,而右侧出现成交量放大,这个时候一旦突破颈线位置,就是我们可以考虑抄底的时候。

常见的抄底形态 

 

3、春寒倒灌

  该K线形态是指股价持续下挫,在低档接连收出四五根中大阴线后出现一根阳线,但次日马上被一根中大阴线所吞没,但5日乖离率出现背离走势,此种走势暗示股价已至底部,第二日若高开高走则是低吸的良机。

常见的抄底形态 

  4、三重底

  我们常讲事不过三,在大盘和个股在长期的下跌之后出现企稳,在K线形态上形成三重底,且在最后一个底的右侧出现放量,这时候一旦突破颈线位置,就可以适当考虑

常见的抄底形态

实战操作注意事项:

  1、在双重底时,股价从第二谷底上升超过顶点的价格,则必为反转形态,当股价突破颈线时可以进行抄底

  2、双底不一定都是反转信号,有时也会是整理形态,如果两个底点出现时间非常近,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次级上升,大部分属于整理形态,将继续朝原方向进行股价变动。相反地,两个底点产生时间相距甚远,中间经过几次次级下跌,反转形态形成的可能性大。

  3、双底形态完成后,突破颈线幅度超过该股市价3%以上时,是有效突破。

  4、W底最少升幅的度量方法,是从颈线开始测量,至少会再上涨从双底最低到颈线之间的价差距离。

 

案例仅作例证说明。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今天堂到此结束,祝大家学习进步天天有好股!投资愉快!

 

重要声明及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课堂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仅作学习参考,并不构成任何买卖参考依据。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