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故事——大三班课程案例
(2023-06-05 09:15:10)
大棚里的故事
——大三班课程案例
-
课程背景
-
基于经验,捕捉兴趣
-
对接指南,追随儿童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教师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于是追随着他们的兴趣与愿望,我们和大棚的故事开始了。
http://www.bnsy.xbedu.net/pub/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
前期调查,确定方向。
问题一:关于种植活动的开展是以个别资源小组开展还是以集体资源全班开展?
支持策略:
基于问题,我们与幼儿开展“种植活动参与与不参与”调查:
参与调查人员:班级人数41人,参与人数40人,其中1人请假。
调查结果:
愿意参加种植活动 |
不愿意参加种植活动 |
38人愿意参加 喜欢原因:1、成熟了可以吃。2、我们可以像小宝宝一样照顾他们。3、我们从没有种植过,想要学一学怎么种。4、我么可以跟弟弟妹妹分享。 |
2 不愿意参加原因:1、我不知道怎么种蔬菜?2、我更加喜欢小虫子。 |
表格分析:我们发现绝大数孩子对于种植活动很感兴趣,部分不愿意参加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种植经验。基于以上调查,本次种植活动我们决定以集体资源全班开展。
问题二:如何挖掘幼儿兴趣点和课程生长点?
支持策略:
讨论1:你们觉得种植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活动?
幼1:我们要找种蔬菜的地方啊!
幼2:我们要商量种什么蔬菜比较好!
幼3:我们还要商量以后怎么照顾好种的蔬菜!
幼4:我们还要想一些保护办法,防止别人来把我们种植的植物破坏了。
对接指南,分析解读:
《指南》科学领域中提到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七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通过幼儿的语言,我们发现幼儿对种植活动还是很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活动中,而且他们对于种植蔬菜的种类、种植地点、种植过程中的照顾比较的感兴趣。但是幼儿对于秋天种植蔬菜的种类,蔬菜种植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过程中怎样更好地照顾植物这些经验是缺乏的。
我们的思考:
1、后续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获取这些经验?
2、对课程进行架构。
-
课程架构
1、课程目标
预设课程目标 |
对接《指南》、《科学领域教育精要》 |
1、乐于参加大棚种植活动,具有对植物的特点、变化规律进行探究的好奇心和欲望,并能较持久地参与种植活动。 |
科学领域:(一)科学探究 1、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社会领域:(一)人际交往 1、有高兴或尤其的事情愿意与大家分享。 |
2、能有目的的了解周围植物和自然现象,获得有关秋冬季与植物、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 |
科学领域:(一)科学探究 1、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科学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核心经验:运用个人对生命需要的理解,为动植物设计生存环境。 初步感知和理解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是相互适应的。 |
3、能大胆地提出与大棚种植活动相关的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并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操作等,积极尝试用多种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科学领域 :(一)科学探究 1、探究中与他人合作交流。 2、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3、能经常动手弄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社会领域:(一)人际交往 1、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2、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3、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
4、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种植和护理方法,会用图像、文字、符号等方式表征记录,并大胆运用多种材料、多种形式表达、交流、分享种植活动中的乐趣。 |
科学领域 :(一)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 2、能用数字、图画或其他符号记录。 科学核心概念:生物的生命周期 核心经验:根据观察,感知和描述动植物的生命周期。 语言领域:(一)倾听与表达 1、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
5、了解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通过观察亲身探究,了解不同植物的相似性与不同点。 |
科学核心概念:生物的身体特征 核心经验:比较两种或者更多种生物的相似性与不同点。 |
2、课程预设内容
内容: |
1、种植什么:(1)种什么。(2)种哪。 |
2、如何种植(1)种植工具(2)测量 |
3、如何管理(1)合作照顾(2)种植条件 |
4、我们的收获(1)我们怎么吃(2)蔬菜的营养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