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女词人-作品(代结束语-2)【编辑】

(2022-04-15 07:39:40)
标签:

文学艺术

格律诗词

婉约词风

诗词研究

情感

分类: 格律诗词曲:欣赏与创作
宋-女词人-作品(代结束语-2)【编辑】

女词人作品(代结束语-2

镜缘斋•呼正林/抄录、编辑

 

词和曲的关系(2

镜缘斋•呼正林/编辑

 

三、韵

 

再次,在曲律中还较普遍地出现平、上两声相通的现象,即应当用上声的地方,往往可以代之以平声。

例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四首中,第一首的第三句是古道西风瘦马;第二首的第三句是衰柳黄花瘦马;第三首的第三句是梦里分明见他;第四首第三句是不见昭阳玉环;而按曲谱规定这一句的平仄格式应为仄仄平平去上,看见,第三首的、第四首的”“,是以平声代上声了。;又如,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两首:其一〈夜雨〉的第七句是江南二老忧是平声;其二〈红指甲〉的第七句是绿枣斑血半点是上声字。这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却可通用;在不同作者的作品中,更是如此。可见,上声可以用平声来替换,已不是偶然的现象了。为什么平、上可以相通呢?这显然跟当时汉语声调的调值有关。据王力教授考察,当时北方口语的阴平是一种中平调、阳平是一种中升调,上声是一种高平调、去声是一种低降调。上声凭其不升不降的姿态,跟阴平是是相似的,而阳平升到高处的一段又和上声相似,于是上声和平声才因有相似之处而通用了。(见《汉语诗律学》第四章第54节)这说法很有道理,因汉语的上声曾有过平展的调型,而不象今天的降升调型,这是完全可能的,在现代方言中也仍有上声为平调的事实。如开封话的短小体好等上声字就是读为高平调的;浙江北部方言,上声也是一种高平调。因此,上声和去声差别比较显著,使曲律中出现了上去分别;上声和平声差别较小,使曲律中出现了平上通用的现象,这就易于理解了。

 

四、拗句

 

此外,曲律和诗词不同的是可以应用一些拗句。

诗词格律对平仄字声的搭配有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凡是四字以上的句子,均须贯彻平仄相间、二、四字不能同声的原则;但在曲中,这个原则部分地被突破了,即容许有平平仄平的句式,或包含有此句式的长句。例如黄花又开,朱颜未衰(马九皋《庆东原·西皋庭适兴》)、烟霞状元,江湖醉仙(乔吉《绿幺遍》)、:清明禁压溪边杏桃如闻管弦(张养浩〈十二月〉)等等。包含有这种句式的长句如平平仄平平上去西风信来家万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孤舟五更家万里(马致远〈落梅风〉);又如平平仄平平去平:梅花老夫亲自栽(张可久〈寨儿令·鉴湖上寻梅〉)等等。为什么会突破平仄相间原则而可应用这样的句式呢?历来未见有人探明并作出确切的答复。但是,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即这种句式的出现是与声调的变化有关的,是平声与上声通用的结果之一。因为平平上去这种句式,若将上声换成了平声,即是平平仄平了。例如上举〈庆东原〉一调中的两句,在白朴的作品中是青春过了,朱颜渐老,就是平平仄上,平平仄上的格式。又如上引〈清江引〉一句,在贯云石的左派中是湘云楚雨归路杳,即成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式了。由此可见,声调调值的变化对于曲的平仄句式是有直接的影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