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女词人-作品(代结束语-2)【编辑】
标签:
文学艺术格律诗词婉约词风诗词研究情感 |
分类: 格律诗词曲:欣赏与创作 |

宋•女词人•作品(代结束语-2)
镜缘斋•呼正林/抄录、编辑
词和曲的关系(2)
镜缘斋•呼正林/编辑
三、韵
再次,在曲律中还较普遍地出现平、上两声相通的现象,即应当用上声的地方,往往可以代之以平声。
例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四首中,第一首的第三句是“古道西风瘦马”;第二首的第三句是“衰柳黄花瘦马”;第三首的第三句是“梦里分明见他”;第四首第三句是“不见昭阳玉环”;而按曲谱规定这一句的平仄格式应为“仄仄平平去上”,看见,第三首的“他”、第四首的”“环”,是以平声代上声了。;又如,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两首:其一〈夜雨〉的第七句是“江南二老忧”,“忧”是平声;其二〈红指甲〉的第七句是“绿枣斑血半点”,“点”是上声字。这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却可“平”和“上”通用;在不同作者的作品中,更是如此。可见,上声可以用平声来替换,已不是偶然的现象了。为什么平、上可以相通呢?这显然跟当时汉语声调的调值有关。据王力教授考察,当时北方口语的阴平是一种中平调、阳平是一种中升调,上声是一种高平调、去声是一种低降调。上声凭其不升不降的姿态,跟阴平是是相似的,而阳平升到高处的一段又和上声相似,于是上声和平声才因有相似之处而通用了。(见《汉语诗律学》第四章第54节)这说法很有道理,因汉语的上声曾有过平展的调型,而不象今天的降升调型,这是完全可能的,在现代方言中也仍有上声为平调的事实。如开封话的“短小体好”等上声字就是读为高平调的;浙江北部方言,上声也是一种高平调。因此,上声和去声差别比较显著,使曲律中出现了上去分别;上声和平声差别较小,使曲律中出现了平上通用的现象,这就易于理解了。
四、拗句
此外,曲律和诗词不同的是可以应用一些拗句。
诗词格律对平仄字声的搭配有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凡是四字以上的句子,均须贯彻平仄相间、二、四字不能同声的原则;但在曲中,这个原则部分地被突破了,即容许有“平平仄平”的句式,或包含有此句式的长句。例如“黄花又开,朱颜未衰”(马九皋《庆东原·西皋庭适兴》)、“烟霞状元,江湖醉仙”(乔吉《绿幺遍》)、:“清明禁压”、“溪边杏桃”、“如闻管弦”(张养浩〈十二月〉)等等。包含有这种句式的长句如“平平仄平平上去”:“西风信来家万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孤舟五更家万里”(马致远〈落梅风〉);又如“平平仄平平去平”:梅花老夫亲自栽(张可久〈寨儿令·鉴湖上寻梅〉)等等。为什么会突破平仄相间原则而可应用这样的句式呢?历来未见有人探明并作出确切的答复。但是,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即这种句式的出现是与声调的变化有关的,是平声与上声通用的结果之一。因为“平平上去”这种句式,若将上声换成了平声,即是“平平仄平”了。例如上举〈庆东原〉一调中的两句,在白朴的作品中是“青春过了,朱颜渐老”,就是“平平仄上,平平仄上”的格式。又如上引〈清江引〉一句,在贯云石的左派中是“湘云楚雨归路杳”,即成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式了。由此可见,声调调值的变化对于曲的平仄句式是有直接的影响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