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文体知识积累(二)
(2023-12-18 11:31:52)
标签:
365教育 |
诗歌
主要特点是集中性、精练性、音乐性。这是唐代突出的文学形式。
由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并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
是旧体诗歌的一种,原是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裁。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作“长短句”,一般都分两段(上下片或上下阕)。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是词牌,“密州出猎”是题目。词按风格的不同分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词人主要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词人主要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纳兰性德等。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有标题的小令。“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潼关怀古”是小令的标题。
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有名的寓言,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单,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从内容上看,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事一议,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顾的《爱莲说》等。
中国古代小说滥觞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和“志人”小说,但这些小说篇幅都较短小,情节简单。唐代的传奇小说,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情节。宋元出现了话本小说,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小说。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达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