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播放在学生中引发了古诗背诵热潮,其实一直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育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对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坚定文化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具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应试要求,强调背与记的前提下,优化古诗词深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深度学习理解的源泉。古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言简意赅,在有限字数内往往蕴含丰富的意蕴、情感表达等,需要教师对古诗词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并加以合理挖掘。在古诗词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形成内在动力。教师也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把要讲的诗词情境用短片形式展现,或者播放和诗词内容相关的音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词描绘的场景和内容,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所思所想,提高学习热情,把握诗词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资源有央视出品的《经典咏流传》,哔哩哔哩网站上不乏可用的视频资源。其次,要重视审美能力的提高。古诗词是一类极为精美的语言。古代作者对语言的理解十分深刻,可以熟练地去操控语言,将诗句所具有的韵味
完全表达,给他们创造出巨大的想像空间。在古诗词研究中,诗人常常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表现自身的思想感情,也常常采用情境结合、借物表意的方法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但是,受到时间的影响,学习者的审美认识与情感认知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假如老师对古诗的内涵进行直接介绍,对古诗中的审美因素有些忽略,那么学习者的审美认识就不能充分发展,学习者的审美水平就不能有效提高。此外。古代诗词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作品的意境,作品的意境作为作者生活与思想状况的统一能够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境界,因此通过对诗词意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净化、情感的熏陶,激发作者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深入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对秋风、秋雨来临时自己居所的状况进行了的.细致描写,表面上看来是对自己当时境遇的慨叹与无奈,而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探究,便能领悟到作者先人后己、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以及想要转变当前黑暗时局的决心,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读者。当然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古诗词的应用性。古诗词虽然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但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强的应用性,只有加强古诗词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对古诗词的学习要经历朗读、背诵、理解、鉴赏再到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所以应该更多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如,学生在研学旅行登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俯视山下,才能更好地领悟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开阔,同学们心情低落时,可以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来鼓励他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