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
(2023-01-31 16:56:13)
标签:
365教育 |
(1)重要传统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又称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年后。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辞旧迎新。
(2)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
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年后。
传统习俗:舞龙舞狮、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拜年贺喜。
文化内涵: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是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
【元宵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传统习俗: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放天灯等。
文化内涵:普天同乐、庆祝一家团圆、祭神。
【清明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这一节气的那天。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传统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文化内涵:祭拜祖先、怀念故人。
【端午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传统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
文化内涵:一是驱瘟避毒、防灾祛病,二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传统习俗:赏月、祭月、观潮等。
文化内涵:期盼阖家欢乐,团圆安康。
【重阳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
“重阳”。
传统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文化内涵:一是呼吁尊敬、关爱长辈及老人,二是追求健康长寿,三是追求高雅志趣。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
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传统习俗:人们会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守岁”,零点之时燃放烟花爆竹等。
文化内涵:春节蕴涵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