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陶瓷釉】——铅釉

(2016-12-01 09:03:40)

铅釉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入炉后大约在700℃左右即开始熔融的一种低温釉。它的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铜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使釉呈现黄褐色和棕红色。铅釉早在商、周时代就已发明,西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有极少发现,到汉宣帝时期,铅釉技术开始获得比较快的发展,烧制成功铅釉陶,不仅有翡翠般美丽的绿色,而且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强,平整光滑,光彩照人。但在汉墓中发现的铅釉陶均为冥器,可能与低温烧成不宜实用有关。出土的铅釉陶表面有时有一层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被称为“银釉”,这实际上是铅绿釉的一层半透明衣,是一层沉积物。当铅绿釉处于潮湿环境下,由于水和大气的作用,釉面受到轻微溶蚀,溶蚀下来的物质连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下在釉层表面和裂缝中析出。但这层沉积物与釉面的接触不十分紧密,故水分仍能进入沉积物和釉面间的空隙,继续对釉面溶蚀,产生新的沉积物。如此反复,当沉积物达到一定厚度时,由于光线的干涉作用,就产生银白色光泽。在汉代绿釉陶和唐三彩上有时候就有这种银釉。这种银釉是由于铜绿釉易于受到水和大气的溶蚀而产生的。铁黄釉和钴蓝釉不易受到水的溶蚀,表面不会生成“银釉”。铅釉折射指数比较高,高温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大,熔蚀温度范围较宽,熔蚀性较强,所以避免了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中比较常见的“橘皮”、“针孔”等弊病。同时釉层中无气泡和大量残余晶体的存在,使釉层清澈透明,表面平整光滑,富于装饰感。三国、两晋时期在北方仍然烧造铅釉陶,但数量很少,质量也不如前。北朝的铅釉陶器工艺成熟,品种丰富多样,北方各地区都有烧制。北魏盛行以低温铅釉制作器物和宫殿建筑构件,釉色莹润明亮,有些在黄釉和白釉上加绿彩,有些黄、绿、褐三色同时使用。多色釉的出现为绚丽多彩的唐三彩陶器奠定了基础。北朝铅釉产品制作更精,如河北封氏墓群发现的黄釉高足盘,釉面黄中闪青,晶莹如镜。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扁壶,釉色深黄,莹润透明,制作精巧,曾被误认为是瓷器。出土的绿釉、淡黄釉及酱色釉等釉陶器,有些在淡黄釉上同时加入深黄釉和绿彩,可谓唐三彩陶器的前身,起着汉、唐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明清时期的素三彩、低温黄釉及玻璃釉等都属于铅釉,只是烧成温度有所差别。

http://s9/mw690/006tVyB3zy76Qc0WxJe2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