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汉时期陶器的发展与瓷器的出现—汉代陶瓷工艺的主要成就(二)

(2016-09-07 16:06:18)

     对于陶瓷工艺来说,原料是内因,温度是条件。像前面所讲的白陶,虽然三氧化二铁含量较低,三氧化二铝较高,本来也可用作瓷坯的,可是因为当时窑的结构所限,烧成温度达不到1200℃,所以即使施上一层釉也仍然不能烧成瓷器。如现代所谓的精陶(只有1180℃)就是这样。上虞一些窑场,在东汉时期既已解决了原料的选制问题,具备了瓷器的内因条件,又有龙窑的改进,为瓷器的烧成温度创造了外因的条件,所以能在部分窑址中发现有成熟的青瓷。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174805065,143225746&fm=21&gp=0.jpg

青瓷香炉

     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诗经.大雅》里面曾有所谓“陶复陶穴”的诗句,《诗经.尔雅.释丘》则说:‘再成为陶丘。’对于它,汉代的刘熙在他的《释名.释丘》中解释说:“再成曰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为止,如陶灶然也。”这说明由于大量烧造和技术上的改进,平底的穴窑已不适用,所以依山傍丘,改在山坡、丘陵地带构筑所谓龙窑。因为“丘”与“阜”同义,例如在《尔雅.释丘》中就曾说过“土山曰阜”,所以用“阜”作为偏旁加在古窑字左边,而成“陶”字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内也曾解释说“陶,再成丘也,从阜,陶声”。由此可以从文字上形象的看到我国陶瓷工艺在窑炉结构及烧成方法上的发展过程。

     上面是个人就“陶”字借用汉人的解释,结合汉代的“龙窑”所做的初步推论。现在再就“瓷”字的含义和当时的器物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http://www.cguardian.com/DesktopModules/EasyStore/uploadfiles/JD90000097/jd20120083/m/jd20120083468101.jpg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本是一部古今知名的字典,他对于“瓷”的解释,只说是“瓦器”,所以这个字从“瓦”。而在《西京杂记》这部书里面,也曾有“醪酿既成,绿瓷是启”的说法。

     虽说这未必是汉人的作品,不足为凭,但在上面提到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就曾发现带有“资”(瓷)的木简,至少可以说明方式一出现不同于一般陶器的“资”(瓷)器了。如再联系上虞窑址出土的东汉青瓷,和前面所引“汉瓷”等实物来看,尽管古人的解释从“瓦”、从“贝”,然而,这一时期已经出现“瓷”字与“瓷器”,不仅为今日化验测定的结果所证明,而且连当时人们也有所区别和承认的。

http://s7/mw690/006tVyB3zy74F493JNse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