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幼儿行为习惯家访心得
(2018-12-19 19:46:41)| 分类: 小课题 |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说明情感是维系教育的桥梁之一。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会让人感觉到亲和力,所以家访能让我们和幼儿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到心应手。
本次我们家访的对象是班里行为习惯比较不好的小朋友,因此在家访时要善于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找出孩子的优点和兴趣所在,也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幼儿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同时也要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幼儿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幼儿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
通过家访问题小孩,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我们园地处乡村,经济情况不好,父母不能常伴孩子左右,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溺爱,才使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强,而且父母太忙,没有精力关注幼儿,也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不是很强,因此用肢体表达内心的不满。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疏忽,也是形成问题幼儿的原因。
通过家访问题幼儿,得出的心得是:
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父母要配合幼儿园、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需。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堡垒,也是文化冲突的避风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园文化情感的内化及熏陶。家长应该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孩子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