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兴趣班和择校,某小学校长这样说,很值得思考!

(2017-09-25 12:35:34)
标签:

国际学校

教育

育儿

杂谈

关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

1.语文,是对孩子的能力培养,非常关键,也是未来影响孩子长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家长们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就要有意识地着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当然,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并不是说阅读就一定是拿着书本坐下来的形式,有很多的生活场景,可以对孩子进行“代入式教育”,比如有的孩子就很喜欢认识路牌、商店招牌;而有的孩子则喜欢在游戏室里对着各种玩具来认字……总之形式可以多样,但是一定要尽早培养,从兴趣爱好开始着手,逐步过渡到自我阅读的习惯培养。

文字阅读之外,语言朗读的能力也很重要。听说读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会互相影响,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作文好的孩子,一般口头表达能力也强。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大声朗读开始。因此,建议家长们,除了给孩子念书、讲故事之外,也要注重孩子开口说的问题,哪怕只是重复大人说的话,从一个句子开始、过渡到一个段落,最后再到自己组织语言来复述。这个习惯,会给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情商培养等打下很好的基础。

关于写字,尤其是硬笔书法的写字,家长们有很多的观点,现在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要在进入小学之前把字写好,我个人是不赞成这种说法的。因为进入到小学之后,所有的学校都会对孩子的写字姿势、标准进行规范,老师遇到麻烦更多的,不是来自于孩子不会写,而是来自于孩子不正确的书写习惯。而幼儿园的孩子,是很难完全接受“一拳一尺一寸”的规范要求的,往往写着写着就走形了,走形之后,到了小学老师要花费十倍的精力去把不正确的习惯纠正过来。因此,建议幼儿园期间家长们不需要急着让孩子练习硬笔书写,把这个过渡和调整期留到小学,顺势应势地做事。

2.英语,作为孩子的使用工具。我们大部分不是以英语为主要生活语言的家庭而言,孩子未来与英语的关系,就是人和工具的关系。即便是在福外这样以英语教学为重点的地方,我们向孩子传达的理念也是如此,中文是本,英文是器,不要本末倒置。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阶段,我们始终强调孩子的英语学习就是纯粹的口语学习,能听能说就足够了。现在有一些机构,为了博得家长的认同,一味地搞些语法之类的训练,完全没有必要。另外在低龄阶段我们也提倡家长适当引导孩子关注音标和自然拼读,就是一边玩一遍念的方式就好,不用系统地学习。比如apple,就引导孩子读成a、a、a,pl、pl、pl……apple就行,到了二三年级,老师再系统地教音标的时候,孩子们自然就能关联起来,更有效接受了。


3.奥数,那是少数人玩的游戏。现在这样全体奥数、幼儿园奥数的情况,相信很多家长也都不认可,但是却无能为力。目前来看,几大杯赛都取消了,说明全社会也在客观地反思。当然很多人说,我也知道孩子不适合走这条路,但是为了要那几个证书去做升学的敲门砖,也没办法……我想说,综合能力的培养远比奥数这种套路教育来得重要,没有这个基础,就是通过不断地刷题透支孩子的未来,即便进入了名校,那也是无济于事的。

对于一些坚持走这条路的家长,我的建议是要学就认真学、自己选的路再累也要坚持。初期阶段,家长必须陪读,否则就是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这一点家长必须想清楚。

关于“择校”:

我见过太多太多的例子,正反面的、成功失败的,对于大家都无比关注的重点话题,我再给具体建议之前,想说两个基本前提:1、不要被微信上动辄以名校录取率为依据的排名蒙蔽双眼,教育是个艺术品,从来只有适合之分,没有对错之分;2、幼升小,从来都没有所谓的“输赢”,请家长们首先要摆正心态,孩子的一生很长,从来都没有什么一场定输赢的说法,更何况在他们那么年幼的时候。

基于这两个基础,我的建议是幼升小首选离家近的对口公办学校。因为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早上多睡十分钟也是很好的,离家近的学校能帮孩子和家长节约很多不必要的接送精力。现在国家,尤其是上海,对于公办教育的投入力度非常大,作为一个教育行业从业多年的人士,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未来公立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一定会超过民办。一些双语学校、民办学校未来也会走到公立的道路上来。当然我说的公立学校是不包括菜场学校的,如果真的对口是菜场学校,家长们还是需要另选出路的。你们在学费上省下来的钱,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们在应用的场景里学习,得来的效果,将会数倍于你们砸到学费上的。

朋友圈家长分享的,分享给大家参考下~~

选自 有钱兔 兴趣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