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稠油油藏特点和类型
(2017-03-16 14:43:02)
一、稠油油藏的特点
我国陆上稠油油藏多数为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的海相沉积。油藏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以多层互层状组合为主,约有1/3的储量为厚层块状油藏。储集层以碎屑岩为主,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稠油与常规油常有共生关系,受到二次运移中生物降解及氧化等因素影响,在一个油气聚集带中,从凹陷中部向边缘,逐渐变稠。重质油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斜坡带和凸起边缘、低凸起之上或凹陷中断裂背斜带的浅层。陆相重质油,由于受成熟度较低的影响,沥青含量较低,而胶质成分含量高,因而相对密度较低,但粘度较高。目前,稠油储量最多的是东北的辽河油区,其次是东部的胜利油区,西北是新疆克拉玛依油区。储集层深度一般埋深小于2000m,其中深度大于800m的稠油储量约占已探明储量的80%,约有一半油藏的埋深在1300~1700m。最近几年,在吐哈盆地发现稠油油藏深度达2700~3200m。
二、稠油油藏的类型
稠油油藏类型,应根据稠油油藏开发的特点、影响注蒸汽开发效果及经济效益的主要地质因素来分类,即油藏储层特性、油层发育情况、油层厚度、油层岩性及物性、油藏埋深、原油分类、油藏构造形态、油气及油水接触关系等。在宏观上稠油油藏划分为常规稠油油藏与热采稠油油藏两大类型。我国已探明并已投入热采开发的稠油油藏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十类。
(一)深层气顶、巨厚块状稠油油藏这类油藏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代表。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统一的油气界面,储层(厚度大于30m)物性较好,属高孔隙、高渗透油层。油层孔隙度一般大于20%~30%,渗透率一般大于1~3μm2,泥质含量一般小于10%,油层内部一般没有稳定的泥岩夹层。油藏埋藏深(1540~1700m),原油性质属普通稠油。
(二)边底水块状稠油油藏这类油藏以辽河曙光油田曙175块大凌河油层、胜利单家寺油田单2块沙河街组油层为代表。这类油藏储层具有与气顶、巨厚块状稠油油藏相似的特性。其差别在于底水厚度大,水体体积大,水体体积一般为油体体积的8~10倍以上。在开采过程中,边底水较活跃对注蒸汽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多油组厚互层边水稠油油藏这类油藏的代表是辽河欢喜岭稠油油藏锦45块。其显著的特点是油层总厚度在平面上变化不大(20~40m),油层中具有分布范围大、发育稳定的隔层和夹层,油层多,单层厚度较大,有边水存在并受构造的控制。
(四)多油组薄互层状稠油油藏该类油藏主要是辽河曙光油田一区杜家台油层,以杜66块及杜48块为代表。这类油藏油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净总厚度比小(一般在0.3~0.6),油层物性差,其与多油组厚互层边水稠油油藏具有相似的地质特点。
(五)深层中厚互层稠油油藏这类油藏没有气顶或边底水层,油层厚度适中,油层物性较好,油层净总厚度比较大,深度1000m左右,属普通稠油油藏,是中国稠油油藏中最适宜于注蒸汽开采的油藏。其典型代表是辽河欢喜岭油区的齐40块稠油油藏。
(六)砂砾岩特稠油油藏这类油藏的突出地质特点是储层岩性、物性特殊,疏松砂岩中砾石含量高,砾径大,甚至是卵石状,非均质性极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属特稠油。这类油藏注蒸汽开发具有风险性。典型代表是胜利乐安砂砾岩特稠油油田。
(七)浅层单砂体层状稠油油藏这类油藏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及红山嘴油藏为典型代表,一般油层厚度在10~20m,油层单一,油层段集中,构造相对简单,隔层和夹层不发育,但油层内夹有泥岩条带和岩性夹层,油层集中段净总厚度比一般大于0.5,油层物性的好坏,往往与沉积相带有关,非均质较严重,油藏天然能量小。油藏埋深较浅,仅120~420m。这类油藏多为分流平原河流相沉积,河床相为一套以含砾砂岩、中粗砂岩为主的碎屑沉积,分布稳定,是储油的最有利相带。
(八)浅层薄层稠油油藏这类油藏以河南井楼稠油油藏为代表。储层为一套含砾细砂岩和粉砂岩,胶结疏松,物性好。油层浅(小于450m),厚度薄(仅5m左右),原油粘度高,有普通稠油及特稠油,按常规注蒸汽开采有经济风险。但经过实践,油藏已经济有效地投入开发。
(九)浅层层状超稠油油藏新疆克拉玛依油区西北缘风城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沥青,即超稠油资源。其油层埋藏浅,原油粘度非常高,在油层温度(20°C)下,原油粘度高达20×104~500×104mPa·s,在油层中呈固态。油层分布广,储量大。已探明及控制储量在1×108t以上,1983年以来曾三次试验用蒸汽吞吐方法开采,未获成功。
(十)深层块状超稠油油藏辽河油田超稠油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西部凹陷西部斜坡的千12块、齐40块及曙光油田曙一区,含油层系主要是新近系馆陶组,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二段兴隆台油层,其中曙一区兴隆台超稠油油藏是主要区块,也是典型代表。
我国陆上稠油油藏多数为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的海相沉积。油藏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以多层互层状组合为主,约有1/3的储量为厚层块状油藏。储集层以碎屑岩为主,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稠油与常规油常有共生关系,受到二次运移中生物降解及氧化等因素影响,在一个油气聚集带中,从凹陷中部向边缘,逐渐变稠。重质油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斜坡带和凸起边缘、低凸起之上或凹陷中断裂背斜带的浅层。陆相重质油,由于受成熟度较低的影响,沥青含量较低,而胶质成分含量高,因而相对密度较低,但粘度较高。目前,稠油储量最多的是东北的辽河油区,其次是东部的胜利油区,西北是新疆克拉玛依油区。储集层深度一般埋深小于2000m,其中深度大于800m的稠油储量约占已探明储量的80%,约有一半油藏的埋深在1300~1700m。最近几年,在吐哈盆地发现稠油油藏深度达2700~3200m。
二、稠油油藏的类型
稠油油藏类型,应根据稠油油藏开发的特点、影响注蒸汽开发效果及经济效益的主要地质因素来分类,即油藏储层特性、油层发育情况、油层厚度、油层岩性及物性、油藏埋深、原油分类、油藏构造形态、油气及油水接触关系等。在宏观上稠油油藏划分为常规稠油油藏与热采稠油油藏两大类型。我国已探明并已投入热采开发的稠油油藏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十类。
(一)深层气顶、巨厚块状稠油油藏这类油藏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代表。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统一的油气界面,储层(厚度大于30m)物性较好,属高孔隙、高渗透油层。油层孔隙度一般大于20%~30%,渗透率一般大于1~3μm2,泥质含量一般小于10%,油层内部一般没有稳定的泥岩夹层。油藏埋藏深(1540~1700m),原油性质属普通稠油。
(二)边底水块状稠油油藏这类油藏以辽河曙光油田曙175块大凌河油层、胜利单家寺油田单2块沙河街组油层为代表。这类油藏储层具有与气顶、巨厚块状稠油油藏相似的特性。其差别在于底水厚度大,水体体积大,水体体积一般为油体体积的8~10倍以上。在开采过程中,边底水较活跃对注蒸汽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多油组厚互层边水稠油油藏这类油藏的代表是辽河欢喜岭稠油油藏锦45块。其显著的特点是油层总厚度在平面上变化不大(20~40m),油层中具有分布范围大、发育稳定的隔层和夹层,油层多,单层厚度较大,有边水存在并受构造的控制。
(四)多油组薄互层状稠油油藏该类油藏主要是辽河曙光油田一区杜家台油层,以杜66块及杜48块为代表。这类油藏油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净总厚度比小(一般在0.3~0.6),油层物性差,其与多油组厚互层边水稠油油藏具有相似的地质特点。
(五)深层中厚互层稠油油藏这类油藏没有气顶或边底水层,油层厚度适中,油层物性较好,油层净总厚度比较大,深度1000m左右,属普通稠油油藏,是中国稠油油藏中最适宜于注蒸汽开采的油藏。其典型代表是辽河欢喜岭油区的齐40块稠油油藏。
(六)砂砾岩特稠油油藏这类油藏的突出地质特点是储层岩性、物性特殊,疏松砂岩中砾石含量高,砾径大,甚至是卵石状,非均质性极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属特稠油。这类油藏注蒸汽开发具有风险性。典型代表是胜利乐安砂砾岩特稠油油田。
(七)浅层单砂体层状稠油油藏这类油藏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及红山嘴油藏为典型代表,一般油层厚度在10~20m,油层单一,油层段集中,构造相对简单,隔层和夹层不发育,但油层内夹有泥岩条带和岩性夹层,油层集中段净总厚度比一般大于0.5,油层物性的好坏,往往与沉积相带有关,非均质较严重,油藏天然能量小。油藏埋深较浅,仅120~420m。这类油藏多为分流平原河流相沉积,河床相为一套以含砾砂岩、中粗砂岩为主的碎屑沉积,分布稳定,是储油的最有利相带。
(八)浅层薄层稠油油藏这类油藏以河南井楼稠油油藏为代表。储层为一套含砾细砂岩和粉砂岩,胶结疏松,物性好。油层浅(小于450m),厚度薄(仅5m左右),原油粘度高,有普通稠油及特稠油,按常规注蒸汽开采有经济风险。但经过实践,油藏已经济有效地投入开发。
(九)浅层层状超稠油油藏新疆克拉玛依油区西北缘风城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沥青,即超稠油资源。其油层埋藏浅,原油粘度非常高,在油层温度(20°C)下,原油粘度高达20×104~500×104mPa·s,在油层中呈固态。油层分布广,储量大。已探明及控制储量在1×108t以上,1983年以来曾三次试验用蒸汽吞吐方法开采,未获成功。
(十)深层块状超稠油油藏辽河油田超稠油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西部凹陷西部斜坡的千12块、齐40块及曙光油田曙一区,含油层系主要是新近系馆陶组,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二段兴隆台油层,其中曙一区兴隆台超稠油油藏是主要区块,也是典型代表。
前一篇:钻井各阶段的钻井液
后一篇:高温对钻井液处理剂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