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文化娱乐 |
分类: 读书有感 |
第一阶段:755年12月至756年6月,叛军获得了最初阶段的胜利,最后受阻于潼关天险,同时后方基地河北等多地陷入勤王军的攻击;
第二阶段:756年7月至757年11月,叛军攻克潼关,占领长安,控制的区域和兵力达到鼎盛阶段;
第三阶段:757年11月至759年4月,唐军收复京师长安,叛乱陷入谷底,接近平息;
第四阶段:759年4月至762年10月,叛军重新崛起并和唐军陷入了长期对峙;
第五阶段:762年1月至763年1月,唐军发动全线进攻,最终获得胜利,叛乱平息。
二,内讧。761年春,刚刚率领叛军在洛阳附近击败优势唐军的史思明,被部将和儿子史朝义合伙谋杀掉,叛军的高级将领开始人人自危,团体目标从推翻大唐演变成保住个人性命和权势地位,获胜变成了枉然。
再来看看朝廷方面。
一,没有稳住史思明。
758年初,史思明向朝廷投降,唐肃宗立即封了史思明为归义王,还兼范阳节度使,其七个儿子都被授予显赫官位。而史思明受了册封之后,马上斩了安守忠和李立节两人,以表明自己对朝廷的诚意。在当时安庆绪依然据守相州的情况下,正确的策略是稳住史思明,而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解决他,结果操之过急,激起了他的再次叛乱。
二,相州大战中没有处理好指挥权问题。
唐军将安庆绪所率领的叛军包围在相州,没有分兵去把河北收复被叛军占领的广大区域,而是进行旷日持久的包围战,结果在史思明再次叛乱之后,被内外夹击。等到两军决战之时,唐军的指挥权竟然分散在九个节度使手中,没有任命一位统帅,结果被叛军以弱胜强,轻松获胜。
“安史之乱”被平息之后,叛军犯下的错误已经随之烟消云散,但朝廷的失误却影响深远:1,被朝廷招降的叛军将领始终怀有疑惧,从而不放过任何扩充实力的机会以求自保;2,节度使军队在联合作战中的指挥权问题,始终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