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文化娱乐 |
分类: 读书有感 |
李敬业(636年—684年),又名徐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朝官员、将领。司空李世绩之孙,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祖父英国公爵位。
武后废帝唐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后李旦上表请辞,由武后临朝称制。公元684年九月,李敬业与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起兵于扬州,李敬业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以勤王救国、匡扶卢陵王李显复位为名出师,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士卒很快增至十多万人。
武则天派遣梁郡公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副帅统兵三十万征讨。彼时,李敬业的部下魏思温建议直攻东都洛阳,而薛璋则劝他先南进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结果李敬业听从了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李敬业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李敬业军,李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
先来看看李敬业讨伐武则天的“虎头”。
首先,李敬业的祖父李世绩乃是大唐王朝的开国元勋,不但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并且在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位高权重,故而在大唐朝野内外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李敬业作为李世绩的孙子,又承袭了爵位,将门之后和豪门勋贵的双重身份,影响力非一般人可比,因而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召集到众多人才和积聚庞大的兵力。
首先,妄图改朝换代,失去了大义的名分。
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打的旗号是回复中宗李显的帝位,可是起兵之后却
根本没有派人去跟李显联络,反倒找来一个相貌像已故太子李贤的人,以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如此一来,世人便明白了,李敬业根本无意让中宗李显复位,而是想自己取代李唐皇室,而彼时武则天虽然临朝称制,可仍然是以李唐的名义进行统治,两相对比,在大义上就输了。
其次,战略方向选择错误,贻误战机。
李敬业的部下魏思温建议他率兵直取洛阳,“山东豪杰以武氏专制,愤惋不平,闻公举事,皆自蒸麦饭为粮,伸锄为兵,以俟南军之至。不乘此势以立大功,乃更蓄缩自谋巢穴,远近闻之,其谁不解体!”
众所周知,李唐皇室属于关陇集团,与崤山以东地区的豪门大族一直存在深刻、尖锐的对立和矛盾,此处又与北方游牧民族控制区接壤,历来都不是非常的安分,再加上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在山东地区发生过数年惨烈的战斗,故而这里的普通老百姓同样对朝廷抱有深深的敌意(后世的黄巢起义在这里爆发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