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文化娱乐 |
分类: 读书有感 |
长孙皇后(公元601年-636年),名不详,字观音婢,出生于河南洛阳,鲜卑族,隋朝齐国公长孙晟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母亲,与初唐名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司空长孙无忌是嫡亲兄妹。
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给唐国公李渊次子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为秦王(李世民)正妃。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册封为皇后,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逝,终年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史称 “千古贤后”,著有《女则》、《史论东汉明德马后》、《春游曲》。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长孙皇后本人知书达礼,深明大义,同时对于朝政有独到见解,她与李世民的关系除了单纯的感情深厚浓情蜜意的结发夫妻之外,还是相知甚深的挚友,故而能完全明了丈夫的内心世界,才能通过言行来规劝对方。
长孙皇后深知太宗想成就雄图霸业带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本身的抱负和雄心,二是向世人、后世和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尽力减轻屠戮兄弟、胁迫父亲的心理负担,在史书中留下正面的形象。在这种前提之下,太宗的内心深处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要表现出对朝臣的尊重,对百姓疾苦的感同身受,有时候甚至不得不采取夸张的做法。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作为贤妻挚友,长孙皇后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太宗内心的苦楚和压力,自然也知道该如何宽慰、舒缓,于是乎在有意无意中变成了犯言直谏者的保护伞,使他们能够安全的为大唐的崛起献计献策。
可惜的是,长孙皇后仅仅活了三十六岁,太宗便失去了掣肘之人,再加上贞观早期大唐所觉得的成就,于是乎不可避免的志得意满起来,开始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且独断专行,听不见任何逆耳之言,以至于房玄龄临终哀叹:无人敢犯言直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