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明清三朝对体力劳动的歧视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2019-08-26 11:45:48)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娱乐

分类: 读书有感

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虽然替近代欧洲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是真正促使欧洲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是随后发生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而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对手工业者和体力劳动的尊重!

原因并不复杂,科学发现的第一步是在大量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归纳、演绎出一般规律,这一步的具体实施者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只能并且必须是劳动者;第二步是寻找这些规律背后的自然科学原理,从而形成、总结出纯粹理论性的概念,诸如杠杆原理、运动定律等等,这是由科学家来完成的;第三步,再从理论回到实践,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再回到劳动者手中。从上面科学发现的过程不难看出,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是需要劳动者的配合的,假如科学家们始终高高在上,对劳动者和体力劳动本身秉持歧视的态度,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绝大的鸿沟,自然无法完美的融合来推动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举个简单的例子,发明制造出第一台具有实用意义的蒸汽机的发明家,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只是个普通的钟表匠,修理工,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得到了格拉斯哥大学教授,物理学家与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的指导与帮助。

反观我们,在西欧进入飞速发展快车道的关键时期,历经元明清三朝,无一例外的把对体力劳动和手工业者的歧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故而,在这个方面,完全排除了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发生的可能性。

最可悲的是,对体力劳动和手工业者的歧视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恰恰相反,早在先秦时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是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以劳动为荣的,例证之一便是《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农事的诗篇,下面摘录其中的《噫嘻》篇:

噫嘻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译文如下:

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我将率领这众多农夫,去播种那些百谷杂粮。

田官们推动你们的耜,在一终三十里田野上。

大力配合你们的耕作,万人耦耕结成五千双。

周成王以天子之尊,率领田官们与农夫们一起去播种、耕耘,展示出对农业生产和体力劳动的尊重。

等到春秋时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的弟子子路在面对隐士的诘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时,反应是“拱而立”,说明是认同对方的观点,称为“夫子”的人,四体勤,五谷分,是应该的。故而在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华帝国时代,严格按照士农工商的排列,体力劳动者的名义上的尊重始终是有的。

然而,这种尊重体力劳动的传统,在南宋之后戛然而止,决定性的原因当然是蛮族的征服。当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征伐四方、攻城掠地之时,往往以残暴的“屠城”来震慑被征服地区的民众,但是却经常会对作为手工业者的匠人网开一面,表面上来,这好像是一种尊重,而实质上,却是赤裸裸的歧视和压迫、压榨。

果不其然,等到忽必烈的蒙元完全征服中国之后,成立了专门的“匠局”来集中管理手工业者,且在户籍管理中设立了“匠籍”,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如果不肯入局﹑院服役﹐就要“痛行断罪”——没有选择权的职业承袭,与奴隶何异?直接证实了所谓的尊重,本质是歧视。

歧视的根源是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生活的方式是在广袤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虽然保障性差,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然而然的鄙视被土地束缚住的农夫和被职业限制的手工业者,元朝的等级制度,便是最直接的体现——农耕和手工业为主体的汉人,处在最底层。

明朝虽然表面上恢复了中华的传统,但却继承了蒙元相当多的野蛮和愚昧的遗产,手工业者依然是不能脱籍的“匠户”。

等到了满清,旗人贵族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份和凸显对体力劳动的歧视,宫廷里流行的是蓄长得不可思议的指甲,穿完全无法正常行走的花盆底“旗鞋”,中下层旗人则流行提笼架鸟看戏斗蛐蛐,即便是后期穷困潦倒,绝大多数旗人还是绝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无论是种田还是做手工。

其实,这种对农业和体力劳动的歧视,不单单是让近代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落伍,而且贻害至今,影响深远。

想想“农民工”这个称谓所包含的赤裸裸的歧视,再看看高中生们对各种野鸡大学趋之若鹜,对职业学校敬而远之,高校毕业生们宁愿记在小黑屋里洗脑传销,也不愿意到生产线上去做颗螺丝钉……

最近的文章都有找不到敏感词,不妨移步到本人的博客去看看:更多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