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和功绩都被严重低估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文化娱乐 |
分类: 读书有感 |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有宋一代都始终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攻击,且几乎屡战屡败,故而史书上和民间对他的评价既不客观也不全面。笔者以为,假如没有宋太宗赵匡义的那出“烛光斧影”的宫廷政变,谋害了赵匡胤并攫取了皇位的话,非但赵宋,乃至后续的历史必将呈现完全不同的格局,而对于中华帝国来说,则极有可能成功的避免先后两次被异族蹂躏惨痛命运。
与继任者太宗赵匡义相比,宋太祖赵匡胤具有超卓的全局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而这些方面的欠缺则直接导致了后者在对契丹用兵的惨败!
宋太祖在“陈桥兵变”之前的职位是后周的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掌握后周的军权,而在他多年的军旅生涯里,一直追随在周世宗左右,南征北战并深受其赏识。但是,登上皇位之后,宋太祖根据自己的经验,慎重考虑,仔细对比权衡了周遭的割据势力和潜在敌人,得出了契丹人的辽朝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对手,故而应该暂时避其锋芒的结论:当今劲敌,唯在契丹!
笔者以为,将契丹当作劲敌,宋太祖赵匡胤有三个层面的考虑:第一,赵宋刚刚立国,继承的是后周的疆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几个省份,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山东河南全境,陕西东部,以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北部分,与完全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河北大部、山西北部(通过傀儡政权北汉)的辽朝相比,连后者五分之一都不到,更何况后者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
第二,尽管地处肥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但狭小的疆域和延续多年的战乱(契丹人曾经在公园947年攻入中原腹地,开封),百姓流离失所,承担赋税和兵役的人口数量严重不足,而辽朝既有作为骑兵来源的本族和附庸的游牧民,又有河北大部的农耕人口来提供粮食,战争的潜力远远高过草创的赵宋。
第三,辽朝的统治阶层已经从早前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中明白,他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征服中国,故而采取了相对比较消极的防御策略,即保留后汉这个沙陀人的傀儡政权作为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缓冲区,从而能够有效的将未来的军事冲突限制在边境的南部区域。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契丹人开始全面的照搬中国的制度,并任用汉族士大夫担任政府官员,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获得汉族平民和士大夫的阶层的认同和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宋太祖赵匡胤决定避开实力强大的辽朝,全力向南发展,具体战略部署是: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意思是实行大迂回战略,首先攻灭最弱小的四川,再顺长江而下,拿下湖南湖北、广州,最后再取江南。后续在战争的进行过程中,由于荆州方面发生内乱,临时调整了攻击次序,不过,总体而言,基本上还是按照赵匡胤的战略部署来进行的,足以证明其眼光的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