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散文系列说人说事丨陆机的《平复帖》
2023-07-19 20:31:22
作者:耿 勇
《平复帖》是西晋陆机所书。陆机是松江人,东吴名将陆逊之孙。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遗世墨宝,流传至今1700余年,保存完整无缺,实属罕见。
书帖不长,篇幅不大,只有纵23.7厘米,横不过20.6厘米,如同一块手绢大小。此帖因第二句为“恐难平复”,故被宋徽宗称为《平复帖》,一直被后世沿用。
《平复帖》其字体为草隶书,通篇纯朴淳厚,古意盎然,线条以浑圆为本,粗细相近,苍枯厚重,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自由状态。因陆机使用秃笔书写,后人赞其“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或许当初,陆机有其它急事待办,或赶时外出,书写随意,字迹率性潦草,让后人难以辩识。经过漫长岁月,众人如传接力棒似的,共同努力,如今终能解其意,识全貌。书帖不长,兹照录如下: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囗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读通了,明白其意,便知《平复帖》非军政要文,也不是记录历史重大事件。只是陆机随手写的类似便笺之类,向身体有恙的好友彦先,表达自已的关心和体贴。
有记载,明代大收藏家张丑,收藏到《平复帖》后,人不知鬼不觉的,悄悄悬于书斋中,天天观赏,时时揣摩,今日辩识一字,兴高采烈,可隔上数日,又自我否定。如此下功夫,总算释出14个字。被公认中国文史研究方面的大家,日本学者梅园方竹,在张丑辩识的基础上,又释出6个字来。最后还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解读辨识全文,成为历史上第一位通释《平复帖》的学人。
《平复帖》能传世是个奇迹,或说上苍有眼,让我们的国宝留了下来,成为华夏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法帖之祖”。
此帖卷中有“开元”印和唐王涯、太平公主等人藏印。有唐时收藏家殷浩和梁季的“殷浩”“梁秀收藏古书”印。到宋徽宗时,收藏在内府之中。在书帖的收藏款识上,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法。宋朝灭亡,《平复帖》失踪,流落民间,不知去向。其间,在多少人的手中流传,已无记载,也无法知晓。只知到明末年,为韩世能父子收入囊中,随后转到张丑手中。
清朝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处。后被购得献入皇宫。雍正时期,它成为雍正孝圣宪皇后的嫁妆。孝圣宪皇后临死前,将其赏赐给其孙成亲王,后成亲王曾孙载治去世时,其诸子皆幼,恭亲王被指派为监护人。估计恭亲王乘机将《平复帖》据为已有,秘藏于恭王府。
清朝亡,恭王府家道中落,主持家政为恭訢之孙溥儒。溥儒字心畬,别号西山逸士,是与张大千齐名的大画家,被时人尊称为“南张北漙”。因生活所迫,溥心畬只能忍心变卖祖上流传下来的名贵字画,维持生计。尤其老母辞世,花费之大,手头更拮据,只好拿出《平复帖》出售。
民族情浓厚的张伯驹先生,担心《平复帖》与溥心畬前面出手的唐朝大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图》一样,无意间流失海外。委托中间行内人与溥心畬联系,有意收藏。溥心畬开价20万大洋,且不松口降低门坎,高价谈不成。张伯驹不甘心,又筹款6万大洋,托画坛大师张大千到溥府上去说合,结果还是被拒。
在这其间,东洋人求购《平复帖》的掮客多如牛毛,溥心畬手头虽缺银两,却不为所动。此时,日本人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人众志成城,一心抗日。张伯驹把手上10万大洋全都认捐了抗日款,不再想购藏《平复帖》。此时,溥心畬拒绝东洋人20万大洋收购价,说是要转给张伯驹,不再说价格,真像割自已肉一样,把《平复帖》交给张伯驹。张伯驹连忙东拼西借,凑足了4万大洋,奉上。
1956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把《平复帖》等8件书画珍品,无偿捐献给国家。近40年后,石油化工科学院的田家青先生,在闲逛北京海王村的旧货市场时,看见一件紫檀木的匣子,匣盖上刻有“西晋陆机平复帖”等隶楷字样,匣做工精细讲究,“包浆”厚,且亮丽,很有历史厚重感。经专家鉴定,这正是著录的《平复帖》有宋代缂丝包首及一件紫檀木匣的原装匣。
命运多桀,辗转不定,多次险象环生的《平复帖》,终于原件与宝匣合璧一起,传世墨宝平安存于故宫博物院。
历史文化散文系列说人说事丨陆机的《平复帖》
作者:耿 勇
《平复帖》是西晋陆机所书。陆机是松江人,东吴名将陆逊之孙。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遗世墨宝,流传至今1700余年,保存完整无缺,实属罕见。
书帖不长,篇幅不大,只有纵23.7厘米,横不过20.6厘米,如同一块手绢大小。此帖因第二句为“恐难平复”,故被宋徽宗称为《平复帖》,一直被后世沿用。
《平复帖》其字体为草隶书,通篇纯朴淳厚,古意盎然,线条以浑圆为本,粗细相近,苍枯厚重,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自由状态。因陆机使用秃笔书写,后人赞其“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或许当初,陆机有其它急事待办,或赶时外出,书写随意,字迹率性潦草,让后人难以辩识。经过漫长岁月,众人如传接力棒似的,共同努力,如今终能解其意,识全貌。书帖不长,兹照录如下: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囗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读通了,明白其意,便知《平复帖》非军政要文,也不是记录历史重大事件。只是陆机随手写的类似便笺之类,向身体有恙的好友彦先,表达自已的关心和体贴。
有记载,明代大收藏家张丑,收藏到《平复帖》后,人不知鬼不觉的,悄悄悬于书斋中,天天观赏,时时揣摩,今日辩识一字,兴高采烈,可隔上数日,又自我否定。如此下功夫,总算释出14个字。被公认中国文史研究方面的大家,日本学者梅园方竹,在张丑辩识的基础上,又释出6个字来。最后还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解读辨识全文,成为历史上第一位通释《平复帖》的学人。
《平复帖》能传世是个奇迹,或说上苍有眼,让我们的国宝留了下来,成为华夏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法帖之祖”。
此帖卷中有“开元”印和唐王涯、太平公主等人藏印。有唐时收藏家殷浩和梁季的“殷浩”“梁秀收藏古书”印。到宋徽宗时,收藏在内府之中。在书帖的收藏款识上,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法。宋朝灭亡,《平复帖》失踪,流落民间,不知去向。其间,在多少人的手中流传,已无记载,也无法知晓。只知到明末年,为韩世能父子收入囊中,随后转到张丑手中。
清朝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处。后被购得献入皇宫。雍正时期,它成为雍正孝圣宪皇后的嫁妆。孝圣宪皇后临死前,将其赏赐给其孙成亲王,后成亲王曾孙载治去世时,其诸子皆幼,恭亲王被指派为监护人。估计恭亲王乘机将《平复帖》据为已有,秘藏于恭王府。
清朝亡,恭王府家道中落,主持家政为恭訢之孙溥儒。溥儒字心畬,别号西山逸士,是与张大千齐名的大画家,被时人尊称为“南张北漙”。因生活所迫,溥心畬只能忍心变卖祖上流传下来的名贵字画,维持生计。尤其老母辞世,花费之大,手头更拮据,只好拿出《平复帖》出售。
民族情浓厚的张伯驹先生,担心《平复帖》与溥心畬前面出手的唐朝大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图》一样,无意间流失海外。委托中间行内人与溥心畬联系,有意收藏。溥心畬开价20万大洋,且不松口降低门坎,高价谈不成。张伯驹不甘心,又筹款6万大洋,托画坛大师张大千到溥府上去说合,结果还是被拒。
在这其间,东洋人求购《平复帖》的掮客多如牛毛,溥心畬手头虽缺银两,却不为所动。此时,日本人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人众志成城,一心抗日。张伯驹把手上10万大洋全都认捐了抗日款,不再想购藏《平复帖》。此时,溥心畬拒绝东洋人20万大洋收购价,说是要转给张伯驹,不再说价格,真像割自已肉一样,把《平复帖》交给张伯驹。张伯驹连忙东拼西借,凑足了4万大洋,奉上。
1956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把《平复帖》等8件书画珍品,无偿捐献给国家。近40年后,石油化工科学院的田家青先生,在闲逛北京海王村的旧货市场时,看见一件紫檀木的匣子,匣盖上刻有“西晋陆机平复帖”等隶楷字样,匣做工精细讲究,“包浆”厚,且亮丽,很有历史厚重感。经专家鉴定,这正是著录的《平复帖》有宋代缂丝包首及一件紫檀木匣的原装匣。
命运多桀,辗转不定,多次险象环生的《平复帖》,终于原件与宝匣合璧一起,传世墨宝平安存于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