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话折扇

2023-07-18 17:49:13

作者:耿 勇

“一把扇子七寸长,一个人扇风二人凉……”在流逝不算久远的日子里,盛夏苦热,百姓消暑降温,靠手摇扇动,撩许清风的。

扇子最常见有芭蕉扇和折扇。芭蕉扇,民间百姓用得多,实惠,只是缺乏些韵味,史书记载的少。倒是文人雅士手中的折扇,留下了不少有趣的话题。

折扇流行始于南宋。宋室南渡,士大夫云集临安(今杭州)。始初,这小玩意还只是在皇室和贵族中流行。南宋皇上手中几把折扇上,都让宫廷画师画上了金碧山水,取“万里江山归一握”的意思。这确实很有几分磅礴气概,起码,全然没有兵败失地,南逃“苟安”的沮丧。

折扇因其能放能聚,又叫作“聚扇”“撒扇”或“聚骨扇”。又因其小巧玲珑,人称“怀袖雅物”。它分为三部分,扇面、扇骨和扇套。扇面有细洒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扇骨料质不一,有“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等。扇套的样式呈扁筒形,椭圆平底,口稍宽,其质地多为绸缎,并常配以双面刺绣,图案多以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福禄如意为主。

折扇能流行,成为儒雅人士的尤物,文人墨客功不可没。才子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后,在艳丽佳人的簇拥下,挥毫在扇面留下墨宝。此举,后渐成雅俗,名家都喜欢也擅长在扇面上题字或画上山水花草。如此这般,折扇的价值和作用远非送些凉风收汗,而成为艺术珍品,被人争相收藏,成为时尚。

上世纪30年代,北京古玩地摊,专门有一类叫“挂货摊”,出售破旧的瓷器,残缺的文房四宝、低档的鼻烟壶,错综杂陈,有眼力者,可从中买到破旧折扇,扇骨虽残,扇面却是名人书画。

有名家字画的折扇,自然与“文雅”“风度”连在一起,成为生活道具和隐形的“格调品味”,被传承下来。像书生雅士、公子少爷,风流倜傥,折柳摇扇,加之穿戴绫罗绸缎,出口成章,卖弄儒雅,搭讪良家少女,便成了才子风流,而非粗俗流氓。

后来的古装影视剧,也有些格式化,凡公子手中的折扇,小姐胸前斜揣的绣花手绢,一不留神便会失落,香绢自然落到公子手中,折扇便会被小姐或丫鬟捡到,成为续缘的信物,也是送完秋波后的念想。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折扇也不是公子浪漫风流的专属符号,连地痞无赖,汉奸恶霸狗腿子也好“这一口”。他们穿着黑薄油布衣,梳着锃亮的二分头,挎着盒子枪,满口脏话粗话,欺压百姓,就这德行,也不忘手持折扇,边走边摇,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不论是公子手把折扇的潇洒,还是地痞无赖的装腔作势,折扇始终与披星戴月,劳苦大众“不搭界”,无缘分的。养家糊口男女,生活的担子沉重,男耕女织,忙活中,汗流满面,只会掀起粗布衣角或手拿汗巾擦汗。即便是要撩风消暑,去汗风凉,那也是摘下头上的草帽,卷起帽沿边,呼呼,扇几下了事,哪有闲工夫摇把折扇,以显风度,或蹲在田埂上,欣赏扇面上的书法绘画。

世上凡事均有其时,时间地点错位,便会发生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来。潇洒揺把有名家字画的折扇也一样,运气不佳,也会节外生枝,惹祸上身的。 

明朝时,在松江,有位仁兄,闲来无事,手拿一把扇面上有董其昌字画的折扇,遮阳,赏花观景,却不料,遭人围攻,莫名其妙被揍一顿。史书记载原文如下:“有一带巾穿月白绸衣者年可五十许,手持扇遮日,扇乃董其昌写者,被一人扯破之,其人犹争嚷不己,立被四五十人痛打,扯破巾服而去。”

董其昌书画造诣可称大家,却有才无德,品行不端,惹怒众人,百姓称其为“兽宦”,围攻烧宅。事发,董其昌及家人惊魂未定,乘船而逃。众乡亲,揍不到董其昌,因恨无处发泄,便一股脑的冲着持其扇者,发泄一通,解恨了事。

折扇本身无贵贱,不论作为艺术品观赏收藏也好,还是天热撩风消暑也罢,它都是它,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用情感注入它精神层面的念想和物化移情,使它有别于它物,显得有些不同凡响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