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拆屋顶’之计”——读鲁迅先生杂文《无声的中国》郑殿兴先要说明,“‘拆屋顶’之计”,源自

(2024-11-09 17:07:08)

“‘拆屋顶’之计”

——读鲁迅先生杂文《无声的中国》

 

郑殿兴

 

先要说明,“‘拆屋顶’之计”,源自鲁迅先生的杂文《无声的中国》。更要说明,鲁迅先生于此,并无“‘拆屋顶’之计”字样,是俺依其体会、感悟,斟酌再三、再三……写下的。还要说明:“‘拆屋顶’之计”,可与旧时“三十六计”并论——加上此计,可戏言“三十七计”了。

《无声的中国》,以文字、文学革新为由头,道出了中国“无声”之因,抨击了封建专制之恶,内涵博大精深。我敢说,由此而来的“‘拆屋顶’之计”,绝非闲篇,更非歪读,而是对该文不可小视的贡献之肯定。鲁迅先生指出:“在中国,刚刚提起文学革新,就有反动了。不过白话文却渐渐风行起来,不大受阻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来代替。这本也不过是一种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于是便放过了比较的平和的文学革命,而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文乘了这一个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

鲁迅先生,更就此指出了原因,得出了结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想想看,因有人提出“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类如“拆屋顶”的“更激烈的主张”,“白话文”才“能够流行”,是事实吧?即便留些余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了吧?类如“拆屋顶”的“更激烈的主张”,能带来如此效用,不正是中国人“调和”“折中”性情起了作用吗?可以说,两者的因果关系,确而无疑了,很有些普遍性了;可以说,中国人“性情”的“调和”“折中”,恰如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性“另一面”——“劣根性”之说,具有同样意义了。

北魏孝文帝,欲“迁都”洛阳,因臣属反对,停下了;欲“南伐”(南齐),亦遭反对了。后来,孝文帝单独召见了较有影响力的任城王拓跋澄,详述了“迁都”重要性,坦言了“南伐”是假,率众“迁都”是真。拓跋澄明白后,改为拥护明是“南伐”——暗是迁都的决策、计策。公元493年秋,孝文帝率30万兵马出征,到洛阳时,秋雨绵绵道路泥泞,仍“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跪其马前,请求莫“南伐”了。孝文帝说:“若不南銮(‘南伐’),即当移都于此!”,臣属一比较、一寻思,同意了。伴随“迁都”而来的,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装、改胡语为汉话……民族融合步伐大大加快了。

孝文帝所为,是典型的“‘拆屋顶’之计”:“南伐”(南齐),不就是比“迁都”洛阳“更激烈的主张”吗?“迁都”成功,不就是臣属“调和”“折中”性情起了作用吗?这,是古代例子。当代“‘拆屋顶’之计”,俯拾即是了。一位朋友,对一要价3万元的古玩,很感兴趣……便用了“‘拆屋顶’之计”:欲两三千元买下,“砍价”,便从千元起步了(此之“砍价”,活用“拆屋顶之计”另类表现也)……最终是,三千元成交了。当然,卖家心里“有数”:己之报价,本就“虚高”了嘛。

古今实例,足以说明:“‘拆屋顶’之计”一说,很可成立了;“三十七计”之戏言,但说无妨了。

“‘拆屋顶’之计”,关键是拿捏好“更激烈的主张”火候。魏孝文帝玩“拆屋顶”——“南伐”(南齐),行。倘说“征服”世界,便过了。买古玩的朋友玩“拆屋顶”——“砍价”起步千元,可。若说三元钱,便过了……

——读鲁迅先生杂文《无声的中国》

 

郑殿兴

 

先要说明,“‘拆屋顶’之计”,源自鲁迅先生的杂文《无声的中国》。更要说明,鲁迅先生于此,并无“‘拆屋顶’之计”字样,是俺依其体会、感悟,斟酌再三、再三……写下的。还要说明:“‘拆屋顶’之计”,可与旧时“三十六计”并论——加上此计,可戏言“三十七计”了。

《无声的中国》,以文字、文学革新为由头,道出了中国“无声”之因,抨击了封建专制之恶,内涵博大精深。我敢说,由此而来的“‘拆屋顶’之计”,绝非闲篇,更非歪读,而是对该文不可小视的贡献之肯定。鲁迅先生指出:“在中国,刚刚提起文学革新,就有反动了。不过白话文却渐渐风行起来,不大受阻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来代替。这本也不过是一种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于是便放过了比较的平和的文学革命,而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文乘了这一个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

鲁迅先生,更就此指出了原因,得出了结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想想看,因有人提出“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类如“拆屋顶”的“更激烈的主张”,“白话文”才“能够流行”,是事实吧?即便留些余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了吧?类如“拆屋顶”的“更激烈的主张”,能带来如此效用,不正是中国人“调和”“折中”性情起了作用吗?可以说,两者的因果关系,确而无疑了,很有些普遍性了;可以说,中国人“性情”的“调和”“折中”,恰如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性“另一面”——“劣根性”之说,具有同样意义了。

北魏孝文帝,欲“迁都”洛阳,因臣属反对,停下了;欲“南伐”(南齐),亦遭反对了。后来,孝文帝单独召见了较有影响力的任城王拓跋澄,详述了“迁都”重要性,坦言了“南伐”是假,率众“迁都”是真。拓跋澄明白后,改为拥护明是“南伐”——暗是迁都的决策、计策。公元493年秋,孝文帝率30万兵马出征,到洛阳时,秋雨绵绵道路泥泞,仍“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跪其马前,请求莫“南伐”了。孝文帝说:“若不南銮(‘南伐’),即当移都于此!”,臣属一比较、一寻思,同意了。伴随“迁都”而来的,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装、改胡语为汉话……民族融合步伐大大加快了。

孝文帝所为,是典型的“‘拆屋顶’之计”:“南伐”(南齐),不就是比“迁都”洛阳“更激烈的主张”吗?“迁都”成功,不就是臣属“调和”“折中”性情起了作用吗?这,是古代例子。当代“‘拆屋顶’之计”,俯拾即是了。一位朋友,对一要价3万元的古玩,很感兴趣……便用了“‘拆屋顶’之计”:欲两三千元买下,“砍价”,便从千元起步了(此之“砍价”,活用“拆屋顶之计”另类表现也)……最终是,三千元成交了。当然,卖家心里“有数”:己之报价,本就“虚高”了嘛。

古今实例,足以说明:“‘拆屋顶’之计”一说,很可成立了;“三十七计”之戏言,但说无妨了。

“‘拆屋顶’之计”,关键是拿捏好“更激烈的主张”火候。魏孝文帝玩“拆屋顶”——“南伐”(南齐),行。倘说“征服”世界,便过了。买古玩的朋友玩“拆屋顶”——“砍价”起步千元,可。若说三元钱,便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