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有续篇……
(2022-05-29 19:55:32)
“红色记忆”有续篇……
郑殿兴
“红色记忆”,是中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共有、特有的现象,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如卓娅英勇不屈的故事……这些“红色记忆”,深深印在了人们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有些“红色记忆”,虽非如此惊天地、泣鬼神,却也很感人,如“这串(城门)钥匙见证的”的“红色记忆”(2021年8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城门钥匙》;作者颜伟、齐世香),就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让我思绪万千了。
文章里,有这样的场景:1949年1月31日,是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城门钥匙从国民党军移交给解放军”“古都北平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大喜日子。“队伍一进入西直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连同震耳的爆竹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在旃坛寺,著名舞蹈家戴爱莲领头,和学生们一起跳起优美的青春舞,赢得战士们热烈的掌声,联欢会一直持续到深夜。”
文章里,有这样的故事:“戍守北平的41军,就是塔山阻击战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41军进北平,采取‘评入城资格’的做法……从师长、政委到炊事员、驭手,一个一个评,谁不够条件,谁就不得入城执行任务。369团一名副指导员,在张家口战斗中,缴获一支钢笔,没交公……他做检查两次,大家还是不同意他入城。他流着泪去请团长、政委给他做‘保’,这才勉强通过。”
文章里,有这样的细节:“41军进北平,正值寒风怒吼、滴水成冰的时节。121师长岭连,驻扎在鼓楼,四面透风,老百姓请他们到家中住,该连三请三不入……部队开饭时,老百姓看到,他们吃的是高粱面、玉米面两合一的馍,还带着冰碴儿,咸菜是干豆角和腌罗卜,喝的是‘扎牙根’的冷水。细心的战士们怕军马啃树皮,就用雨衣包起栓牲口的树干;怕牲口拉粪影响卫生,每匹马后头挂个布粪兜。”
文章里,有这样的画面:“老北平的旃坛寺附近,垃圾堆成山,甚至超过了北海的围墙。41军部队展开了一场清除垃圾的大会战。干部战士人人挥锹抡镐,人推车载,很快把16万多吨垃圾清理出去。”
……
“红色记忆”里的非凡场景、故事、细节、画面……太多、太多了——被感动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了:感动的市民,在媒体上说“‘住进了共产党的兵,每天缸满院净;住了国民党的兵,每天捣乱起哄’”;感动的“胡愈之等知名人士(向南下的41军)亲自赠旗,上书‘仁义之师’”;感动的“国共和谈”代表张治中,“明确告诉蒋介石,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无可挽回”……
很显然,“红色记忆”之核,就俩字:“为民”!如此“红色记忆”,会给人留下记忆,更会引来人的深思: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留下的“红色记忆”,只表现在砸烂旧世界进程中吗?不,不是的!“红色记忆”,是动态、发展的——在建设新中国的新征程中,“红色记忆”必会有续篇、多续篇!事实,正是这样了:当刘青山、张子善的违法犯罪,比失去比“入城资格”问题严重千万倍时,对他俩的处以极刑以警世、醒世……就成“红色记忆”不可或缺的续篇之一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国为民流血牺牲岂止在战场——和平年代、建设年代,也难以避免!为大众幸福付出了汗水、心血,更付出了健康直至生命的焦裕禄、孔繁森,人所共知了,但您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近400名党员、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1800多名党员、干部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路上”(《人民日报》评论员韩维正语)。这样的事实,这样的数据,不就是新时代“红色记忆”有续篇、多续篇的权威例证吗?
一百年来,我们党奋勇向前,开拓前进,其间虽有波澜、有起伏,但用忠诚、担当续写的“红色记忆”篇章,却贯穿始终了,一如既往了,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