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康科德寻找梭罗的小木屋

(2016-05-30 19:13:30)
标签:

旅行

分类: 旅游

  在康科德寻找梭罗的小木屋


  刚到美国那会儿,对人家的“发达”还有点儿失望。看看城市里的高楼和现代化程度,能和上海匹敌的大概只有纽约和芝加哥吧,波士顿是肯定不如上海了。一位友人的母亲说,波士顿还不如南京呢!

  看多了才知道,美国的发达,其实并不体现在大城市。你到离都市一个小时左右车程的小镇上转转,才看得到美国的发达。假如说,中西部的小镇更多以洁净宁谧吸引人,那么东部的小镇则靠的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就我去过的Boston附近三个小镇而言,按照国内的说法,给它们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是完全不为过的。

  康科德(Concord)是梭罗笔下瓦尔登湖的所在地,也是红杉军把英国殖民者打得落花流水的地方,回想年少时最钦慕《瓦尔登湖》,曾经到华师大外文书库把1938年的企鹅版借出来看,结果一句英文没看懂又还回去了。大学时代的一个暑假,终于挥汗如雨读完了徐迟的中译本,只记得文字优美,描写十分细致,对书中火车声音的一段描写印象尤深,还记得作者说,现在已经没有哲学家了,满世界只有哲学教授。令人称奇的是,梭罗居然还引用了汤之盘铭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知他是从哪儿看来的。

  

http://img01.uddtrip.com/ueditor/20160530/1464593621647239.jpg

  徐迟译本的封面,是瓦尔登湖的一张照片,丛林半抱碧水,很美的。后来,又读到一篇文章,大意说梭罗的隐居其实是假的,他虽然住在森林里,可每个周末要去城中爱默生家蹭饭,还参加舞会,总之尘缘未了,至少没有书中写得那么超凡脱俗。于是对梭罗和瓦尔登湖开始祛魅,隐士虽然走的不是“终南捷径”,但追究是动机不纯了。

  带着对瓦尔登湖的复杂“前理解”,我和几位同在哈佛的访问学者乘上小火车,往康科德去。那天正是休息日,出了火车站,镇上居然鲜有游客。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打量美国的小镇,真干净呀,主街两旁的小商店大都关着,走在街上依然可以感觉到童话世界一般的美丽。沿着汽车路走了大约二十分钟,看地图似乎应该到瓦尔登湖了,果然,有一小湖隐现于树林深处。我们兴奋地喊道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冷静下来看看不像,和照片上的对不上号,这个湖也太小点儿了。再一问,原来这叫“鹅湖”(Goose Pond),想想也不算浪费感情,鹅湖不就是朱子和陆九渊辩论的地方嘛,本冲着西哲隐居之地来的,结果却意外走到了中哲论学之所,虽不中,亦不远矣!

  瓦尔登湖果然就在不远的地方,湖面开阔得多了。正是春天绿树葱茏的时节,湖光掩映在树丛中间,远近的色泽分作几层,此景只有在毕沙罗的风景画中才能得见。湖面上小舟荡漾,近处则人声喧嚣,原来,此处早已由隐士独居之所,演变成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乐园。

  

http://img01.uddtrip.com/ueditor/20160530/1464593554175342.jpg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瓦尔登湖里居然有不少人在游泳。在美国,当然身材好的人不少,但你也可以经常遇到一些身材非常夸张,确切地说,是胖得十分离奇的人。美国的胖子,不分黑白男女老幼,据说大多是穷人,由于垃圾食品吃太多,就胖成这样了。这时,我看见湖面泛起涟漪,远处有个花花的大皮球慢慢淌过来了,走近一看,不对啊,皮球也没有这么大的呀!原来是一位胖女士穿着花色的泳装在练仰泳,她的肚子实在太大,浮在水上完全就是半个球体了。这使我想起,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题目叫做《皮球浮上来了》。

  我们决定先去看看梭罗亲手建造的小木屋,它就位于湖边不远处一个缓坡上。虽然离停车场不远,但小屋建在一片树林深处,与外面的喧嚣隔开了。屋子用灰色的木板搭成,样子很朴素,有一扇窗子。向外是一个窄门。为方便游客参观,门似乎常年不关,进去之后,发现屋子最大也不过十个平米,中间是小壁炉,靠右墙一张单人小床,左侧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桌子,上面放着留言簿。看来,梭罗当时隐居的条件,的确已经简朴到不能再简朴了,远不如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木屋前方,有一尊梭罗的立像,齐人高大,他正端详着自己的手掌,恐怕是造木屋手上起老茧了吧。

  看完小屋,返回湖边用餐,然后大家决定沿着环湖的小径走上一圈。午后阳光灿烂,透过树叶,照射在湖面上,在岸边投下斑驳的影子,靠近湖心的地方,则可见荡漾的碧波,蓝色和湖绿色相融,即使是背光的方向,照样有别致的湖景可以欣赏。可以说,走在小径上,每变换一个角度,就有不同的风景映入眼底。大约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又返回出发的地点,向湖作别。这时,我们得知,刚才去的小木屋,不过是后人为了纪念梭罗而仿造的,真正的那一间,经过几百年的风霜,早已经不存在了。然而,建造木屋的那个地点还在,而且还有些残骸什么的。

  

http://img01.uddtrip.com/ueditor/20160530/1464593571177177.jpg

  一下子来了兴致,一群人忙不迭朝山林更深处走去。只看见九个石桩子,由铁链子连着,围成一个方形。其中一个上面刻着字:“梭罗木屋原址,1945年11月11日由罗兰·威尔斯·罗宾斯发现。”这个方形正中间地上,有一块椭圆形石匾,上面刻着字:“在这些石头底下,是梭罗小屋烟囱的石基,1845-1847年。”以及《瓦尔登湖》中的原文:“Go thou my incense upward from this hearth。”我查了一下,这一句出自《室内的取暖》一章,徐迟译作:“我的薰香,去吧,从这火炉上升。”原来,这位罗宾斯是业余考古学家,也是梭罗的粉丝,他发现了烟囱的石基之后,挖掘了三个月,才掘出全部石头。就在原址左侧,堆着一大堆碎小圆石,旁边的木牌上写着梭罗的话:“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不知这些石头是否是当年罗宾斯挖出来的?有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正在石堆上玩耍,树林中的阳光照在她身上,就好像是个可爱的小天使。

  告别瓦尔登湖和梭罗,我们又路过爱默生的故居,这位美国思想之父当年就毕业于哈佛。故居是白色木屋,好像是新刷的油漆,十分干净,我们没有进去,只留了影,直接去镇上的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以爱默生、梭罗、霍桑以及《小妇人》的作者奥尔科特的事迹为主打,最值得看的是按照当年新英格兰风格陈设的一间起居室和一间餐厅。从家具、用具和饰品都可以看出,英国文化对早期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从博物馆出来,太阳还没落山,我们又往奥尔科特的故居走去。故居早已关门,与大多数康科德白色的小屋不同,这里是黑色的木条拼成的外墙,素雅,质朴而略带神秘。我并未读过《小妇人》原著,回波士顿后去公共图书馆借了张影碟,可惜质量不好,放不出来。

  

http://img01.uddtrip.com/ueditor/20160530/1464593584830237.jpg

  康科德不仅是早期美国文化精英聚居之所,更是这个国家的“革命圣地”。我们很想去看发生过激烈战斗的老北桥,但路途遥远,天色已晚,只好带着遗憾坐上回波士顿的火车。康科德是那样令人流连,树林中似乎弥漫着书卷气,书房中则充满了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富厚的人文气息在这里达到完美的统一,无怪乎生于斯长于斯的爱默生和梭罗会那么看重“自然”,用中国人的说法,这就叫做“人杰地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