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读《人文湘潭》,前99页,讲的都是湘潭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都是正面人物。
到了第100页,出现了一个负面人物,他于1927年4月11日被农会作为土豪劣绅,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枪毙。据其子说,头中一枪,心中一枪,惨极。家中老小,悲戚惶恐,不止一日。
那么,这样一个人,为何会写进湘潭历史呢?
原来啊,他也算湘潭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文化人了。
他叫叶德辉。
其父叶雨村,咸丰时从江苏吴县举家迁到长沙,靠着精明的生意头脑,很快致富。
1864年,叶德辉出生,16岁入岳麓书院。因属迁移,没有户口,难以科考,于是捐银200两,进入湘潭学宫,从此做了湘潭人。
20岁入湘潭县学,光绪十八年(1892)考中进士,为吏部主事。
但没做两年官,不想玩了,便辞职回湖南,投在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门下,研究学问。
如果生在太平年代,学术成就肯定能让他名垂青史;20万卷藏书,也足让他坐稳湖南第一藏家的宝座。
然而,事有不谐,他成长在一个大争之世,清朝一面兴洋务以自强,一面还得应付洋人的各种不合理要求。
更关键的是,甲午一战,大清竟然败于几千年来一直学习自己的日本之手,使得从光绪到平民的很多人猛醒,再不变法,国将不国。
是时,湖南为新学之重镇,巡抚陈宝箴为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于维新运动的大员。
但,湖南的守旧派势力,亦很强大。
维新派重要人物,曾任驻日参赞,且写有《日本国志》,介绍明治维新的黄遵宪——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似乎只说他是诗界革命的旗手,未及他是思想革命的先驱——以及梁启超,先后入湘,主办实务学堂。
谢玺璋《梁启超传》里提到,学生们一见梁启超,惊为天人,迅速被其“俘虏”。
时务学堂基本是封闭式教学,所以,他们那些已然很出格的想法,并未在社会上流传。
但过年之时,神兽们一回家,就忍不住把所学所思所记,像捡了宝一样在家里说来说去,把个脑袋还像石头一样的家人们,吓得够呛,整个湖南,为之一震,逆反心理,如弹猛爆。
叶德辉等人早就对梁启超不满,他们没胆直指巡抚大员,但恐吓几个老师,还是毫无心理压力的。
在王先谦领导之下,叶德辉等人与维新派论战,还上书陈宝箴,说我们湖南,老百姓本来都是挺正经的,梁启超一来,就搞乱了,还不把他们赶走,只怕省将不省。
然,维新是这几年的主旋律,光绪皇帝力挺,维新派们也不是吃素的。当时湘潭县里流传着一句话:
一槽猪吃掉了黄菜叶。
说的是易宗揆、曹毅亭、朱德裳等维新派,力压王(本地音与黄类似)先谦、蔡枚功、叶德辉,发出《湘潭县人士驱逐叶德辉檄》。
你们要赶梁启超出湖南,我们就赶你出湘潭。
翻过年头,到了1898年,梁启超在各种压力之下,兼之身体欠佳,离湘往沪。
当时,叶德辉等人,只怕是欢天喜地吧?
至于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授首,保守派们应该是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之后,老袁要称帝,叶德辉等在湖南组织筹安会劝进;
南方要北伐,他们又阴加破坏。
如果说近代史上,风云人物们得不断站队,那么,叶德辉,就没有站对一次。
一次错,次次错,哪怕在学术方面名满三湘,但他利用张之洞派他为两湖米捐局总稽查大发横财,还在宣统二年利用水灾囤积居奇的劣绩,湖南人可没忘记。
虽然他之被杀,导火索是帮农会写对联时,用最恶毒的湖南土话咒骂,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多年来民怨的总爆发?
也许,站在刑场,他的脑海里,会飞速掠过当年康梁之事,若维新成功,他或许还能安享晚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