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照片:图2猛一看以为是在卖笋,图4是中俄混血儿

(2020-11-23 19:52:55)
标签:

历史

分类: 凡人摸史

今天给大家带来几张老照片,说说它们背后的故事。

阿城,今为哈尔滨阿城区,当时则为阿城县。

这名字很多朋友可能都没怎么听过,实际上,历史长河里,阿城一带挺著名的。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建都会宁,地址即在阿城南边2公里处。

到了清朝,雍正七年之后,这里是协统衙门驻地。

虽然照片看着只有一条街,但路边林立的木杆,纵横的电线,来来往往的人,显示着这里的繁盛。

说句实话,因为昨天吃了冬笋炒腊肉,一看到这时照片,我就想着,这是在卖春笋啊。

细看才发现,哪里是什么笋子,原来是一条条大鱼哦。

这些鱼都是松花江打上来的,十分美味。

不过,拍摄者将它称为鲤鱼,我看不像。

但也有可能,我所见过的南方池塘的鲤鱼,跟北方江里的,有所不同吧。

这里斜根杆子,很像高射炮,它的历史,可比高射炮早得多。

此物俗称吊杆,学名叫做桔槔,中间一支架,架长木一根,一端系重物,一端吊水桶,打水之时,可以省很多力。

它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使用,几千年过去,整体并无大的变化。说起来,正好应了那句话——

最简单的最持久。

不过,作为南方人,我家水井,仅一米五深,一米五宽,底部左前接阴河,淘井之后,一夜就可浸满。

水清见底,常年不绝,暴雨不溢,盛夏不干,弯腰即可提起一桶,所以,对北方不论是辘轳还是桔槔,都没有现实的观感。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是讨了老婆之后,才真正懂的。

她家虽离我们只有几十公里,但井深十几米,得用绳绑桶提。

三个娃娃,咋一看,就是邻家小孩。

他们是中俄混血儿,父亲为满族人,母亲为俄罗斯人。

十月革命之后,很多俄罗斯贵族、商人、地主……逃往东北,有的还南下天津、上海,形成数量庞大的白俄人群。

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入中国人群之中,有一些,则谨守同族通婚,传了好几代,直到1980年代,才获准回到祖国。

黑河?

有朋友可能会觉得这名字很熟悉。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其实,它最常出现的地方,是地理教科书。

东北至黑河,西南至腾冲,斜线一拉,就是中国人口分界线。

线东稠密,线西稀疏。

这下,想起来了吧?

这是黑河的公署,牌匾左边落款为:

黑河道尹 王杜。

此君1915-1917年在任,政事之余,喜欢同人诗词唱和,留下了很多诗篇。

他的诗比较难找,幸赖这张照片,他的墨宝,可以让后人看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