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古书《西京杂记》记载:
幽王冢甚髙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踪横相枕籍,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晋葛洪写书时,以为是周幽王墓,后世人认,当地乃是殷商故地,所以,商朝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不管是商是周,那个时代,仍有原始残余,喜欢以人殡葬。墓主之妾婢奴仆,难逃一死。
到得春秋时期,情况也没有大的改变,《墨子》痛斥: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但这种残忍之事,不断有人批判。
《礼记》中载: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
子车的弟弟反对拿人殉葬,一句话就把他们将死了——
要殉葬,难道不是你们两个最亲近的人吗?
尽管,像他这样的明白人是极少的,但社会的风气,很多时候就是少数人在推动。
我们知道,秦陵兵马俑都是殉葬品,早在秦始皇死前一百多年,秦国就已终止了人殉。
然而秦始皇觉得丑恶之事,他儿子倒不这样认为。
驾崩之后,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
可见,要不要杀妾殉葬,仍处在拉锯之中。
到了汉朝,终于定下规矩,不得如此。
赵王刘元无耻地杀了十六个妾,朝廷毫不犹豫地就骂他暴虐无道,谥号为缪,盖棺论定,你就是我们刘家最荒唐的大傻逼,丢了列祖列宗的脸。
三国则又有反复,勇将陈武战死之后,孙权下令将其爱妾殉葬。
陈寿写吴志时,如此痛骂:
以生从死,世祚之短,不亦宜乎?
然而,我们知道,其实新了陈武的小妾,跟东吴历史长短毫无关系,甚至,可能还延长了它的存在时间。
因为,别的将领知道,如果我死了,爱妾们不会被别人所抢,会随我而去。
这是君主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另一个例子则是,明朝数代君王,从朱元璋始,至明英宗下令为止,都是有嫔妃殉葬的。
贤明如仁宗,宣宗,分别殉葬了七名和十名。
甚至夺门之变后被废的景泰帝,死后都有数人陪他一起死——
明朝却享国三百年。
按着史书,明朝从死的妃子们,都是自愿自杀的。
但我们知道,他们其实是被迫的,有得选择吗?
唯南明最终覆亡前,也就是郑克爽投降清朝之时,宁靖王朱术桂的妃子,不愿为清军所俘,随夫自杀,才是真有悲壮的意味。
清朝呢?
努尔哈赤死后,大妃阿巴亥和德因泽、阿济根两位妃子都随他入墓。
如果说之前妃子殉葬,纯为继任者显得自己孝顺,多尔衮生母之死,则有了权斗的意味。
不管如何,早在春秋时已有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事,却仍延续了几千年,不得不说,太过奇葩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