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慕尼黑协议,英法两国是拿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土,满足希特勒的要求,希望他能够在吞下那一大片地区之后,好歹花些时间去消化,如此一来,就能赢得一段时间的和平,以免重蹈一战的覆辙。
然而,希特勒欲求不满,很快,又以但泽问题威逼波兰。
大量兵力被运往德波边界,不久前还与德国在同一条战壕、侵占捷克领土的波兰知道,这一仗是逃不了。
英法帮忙的承诺,让他们稍微安心;
除了借用外部力量,波兰还在建立抗德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3月26日,纽约时报报道,在扩张的德国和苏联之间小心保持平衡的波兰,为了应对来自的德国的潜在威胁,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内部团结……曾担任总理的维托斯和他的副手,前内政部长基尔尼克,都将结束在捷克9年的流亡生涯……
这一切,在1939年9月1日,全部有了答案。
德国闪击波兰。
战争爆发了。
虽然是在欧洲打,但美国亦是手忙脚乱。
这种情形,8月,就已出现了。
8月24日,他们举行了一些会议,“诸如欧洲一旦发生战争,金融市场和出口市场将会产生的波动等,研究了与海军如何配合从欧洲撤离美国侨民……”
不过,这天最重要的,是准备了中立声明资料,只待罗斯福总统来宣布。
没错,中立。
这对英国法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词。
就在前阵时,罗斯福呼吁,欧洲各国应该和平解决争端,纽约时报记者转述英法人的态度写道:
他这话,就如不区分侵略者与受害者的《中立法》一样,不讲逻辑。
寄希望自己一直以来指责的不择手段的希特勒突然理性勃发,不是与虎谋皮吗?
现在,美国还是要宣布中立了。
其实,孤立主义,是美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了。
20多年前,他们也不想参加一战的。
在还有办法的时候,他们绝不愿选边站。
1939年9月3日,也就是德国进攻波兰两天后,一篇《美国能置身战争之外吗》的文章里写道:
眼下,战争新闻自然而然比其他新闻更为重要,人们暂时忘记了1940年的总统大选。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民担心罗斯福会为了谋求其第三任期的候选资料,或为了延续民主党的执政而利用当前局势……
尽管,我们知道,罗斯福带领美国走出了大萧条的泥淖,但这样的英雄如果想利用战争来中断大选,以自动继续做总统,也是不会得到百姓原谅的。
(1940年共和党会议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刻的美国人,远隔大西洋,虽然战报不断飞来,但他们并没有紧迫感。觉得中立才是最好的政策,认为美国不可能卷入战争的,占了多数——
10月下旬——此时波兰已被德国和苏联吞并——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坚信能避开冲突。这还不是世界战争,如果英法两国和德国讲和,世界战争就不复存在。
至于波兰,谁在乎呢?
英国法国信誓旦旦要帮忙,可他们出兵攻了德军后路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