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访莎翁故里,重温莎士比亚
从曼彻斯特南行九十公里,就到了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夫德镇。(题图为莎翁在斯特拉福德亨利街上的故居)
斯特拉夫德是英格兰北部绿色原野上的一个风光秀丽的古镇。清澈的埃文河穿镇而过。成群的天鹅和野鸭在平缓的河流中凫游嬉戏。河两岸林木扶疏,草坪嫩绿,鲜花盛开。小镇中厚重的维多利亚式建筑,高耸的哥特式建筑,古朴的普通民居错落有致。走进小镇,仿佛进入一个古远的童话世界。光是这迷人的风光就足以令人陶醉了。在堪舆学家的眼里,这里肯定是一块会出圣人的风水宝地。
但让游人蜂拥而至的却不只是这里美丽的风光,更因为它是孕育了被称为千古奇才的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的故乡,有着太多与莎士比亚有关的痕迹。这里有莎士比亚故居;有莎士比亚纪念碑和纪念馆;有专门上演莎翁戏剧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和白天鹅剧院;有同样留下莎士比亚足迹的他子女们的宅邸;有莎士比亚受洗与长眠的同一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三一教堂。连小镇沿街店铺里出售的商品,也几乎都与莎士比亚有关。在小镇一英里外的乡下,还有一处莎士比亚妻子安妮·海瑟薇的茅草小屋。这些地方都是人们会去瞻仰和参观的重要景点。

莎士比亚的故居在小镇中心的亨利街上。这是一栋古旧的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门楼上嵌着一块铁牌,标明建筑年代为1531年。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就出生在这座小楼,并在这里完成了他大部分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今年(2016年)的4月23,适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可能因为是慕名而来的游人太多,小楼恐不堪重负而没有对游人开放。但在小楼周围流连拍照的人们依然是络绎不绝。(上图为圣三一教堂;下图为斯特拉夫德小镇的街景)

游人虽然不能进入故居小楼内细细地拜赏莎翁生前的遗物,但人们可以在莎士比亚纪念馆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浏览他那些各种版本的伟大作品和手迹。也可以到埃文河边莎士比亚纪念碑和圣三一教堂莎翁的陵墓前去献上一瓣心香。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或白天鹅剧院欣赏一回莎翁的不朽剧作。

之后,也可以到莎士比亚妻子安妮·海瑟薇的祖屋纪念馆去看看。这座用芦苇苫顶,很像中国东北茅草房式的老房子,也留下了莎翁的许多生活印记。如今这种只在英国的南部还偶有所见的老式民居,作为一种400多年前遗留的独特景观,已经成为英国的国宝。(上图为小镇上莎士比亚纪念馆;下图为莎士比亚妻子安妮·海瑟薇的祖屋)

生活在400年前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莎士比亚,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的的大文豪,与但丁、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巨人”。他的作品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宝,早已超出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跨越了英国国界与英语的界限,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宝贵财富。直到现在,他那些不朽的作品,仍受到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的热爱,为世界各国人民传诵不辍。英国人更是把莎士比亚视作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骄傲。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说过,我宁愿失去五十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其创作高峰的标志是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的四大悲剧,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威尼斯商人》等其他剧作,也同样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可能已经不能像年轻时那样,醉心地诵读甚至背诵莎翁作品中那些精彩的段落,但大概都不会忘记其中的一些名句。如《哈姆雷特》中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威尼斯商人》中的“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以及《皆大欢喜》中“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扮演着好几个角色。”等等。(下图为埃文河畔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

莎士比亚作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他剧作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丰富、语言凝练而富于表现力,达到极高的文学成就。他的剧作以人文主义观点,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在揭露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谴责封建暴政的同时,也批判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权力的不择手段和贪得无厌。他的作品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等,具有反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的战斗精神和时代意义。这对欧洲以至世界的文学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17世纪以来,欧洲几乎所有重要的、有影响的作家、文学家和评论家,如雨果、司汤达、歌德、巴尔扎克、狄更斯、普希金、屠格涅夫、别林斯基等,无不深受其影响,并对他推崇备至。
他们称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本·琼生);认为“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雨果);把莎士比亚比作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指出了人类发展的几个新阶段”,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的最充分的代表”(杜波罗留波夫);推崇“莎士比亚——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他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别林斯基)……(下图为小镇日常演出莎剧的白天鹅剧院)

莎士比亚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与之相比。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引用或谈到莎士比亚竟有三四百处之多。所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马克思科学研究过程中从始至终的最好伴侣。他为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提供例证、模型和历史内容,提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雏形和趋势,也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论据。
英国把莎翁生日与忌日在同一天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每年在莎翁故里和伦敦同时举办。今年的4月23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莎翁故乡斯特拉福德举行了“莎士比亚日”盛大纪念活动。著名的莎剧演员表演了莎剧。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多国政要出席了纪念活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分别定为“世界英语日”和“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俗称世界读书日),以纪念这位世界级的伟大作家。这等于把莎士比亚等同于英语和图书。这是对莎士比亚何等崇高的评价。(下图为莎翁图像与手稿图片)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一经传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这要感谢发现、介绍、传播、翻译以至演出莎翁作品的林则徐、郭嵩焘、严复、梁启超、鲁迅、田汉、宗白华、朱生豪、梁实秋等有识之士和文化大师。据说,中国现代的话剧创作,从李叔同到郭沫若、田汉和曹禺,都深受莎剧的影响。我们在年轻时阅读过的莎翁剧作,基本是都是1954年出版,由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
今年适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不只是在英国,全世界的文化戏剧舞台正掀起一股“莎翁热”。中国的各大媒体也发布了许多纪念文章。巧的是,今年也是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中国明代著名戏剧家和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6)逝世400周年。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汤显祖,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进行了深刻地暴露和抨击,而且文学成就极高的浪漫主义戏剧家。祖籍江西临川的汤显祖,其代表作《紫钗记》、《还魂记》(又名《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在世界上同样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世界戏剧史上汤公与莎翁有中西戏剧界的“并峙双峰”之誉。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其1930年出版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还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虽然这种比拟并不为过,但似乎有借势称誉之嫌。其实,汤显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面旗帜,他无需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是中国的汤显祖,这就够了。
近几年来,台湾白先勇先生的新编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流行,不仅充分展现了汤显祖高超的艺术成就,还推动了一个古老优秀剧种的复兴。每当汤剧《牡丹亭》中杜丽娘唱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目谁家院”时,那凄美的唱词、婉转的旋律、婀娜的舞姿,都会令听众和观众如醉如痴。(下图为中国古代文学家汤显祖纪念邮票;背景为汤剧名著《牡丹亭》)

据说,中英两国今年将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这确是推动两国人民和文化交流、加深理解的一种好形式。但今年也是另一位享誉世界的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恰巧他与莎翁逝世于同一天,也是1616年4月23日。评论家称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把莎翁与塞翁在同一天逝世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的。我们同样也不该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