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八)忠孝之道编(8)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2018-12-02 13:33:30)(8)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强调忠孝一体,但并不赞成愚忠、愚孝。
孔孟关于忠君的观点是,“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对待国君应该“勿欺也,而犯之”。
孟子进一步认为,对于反复规劝不听的无道之君,要么离开他,要么废掉他。而对像夏桀、商纣这样“贼仁”、“贼义”之君,不仅不存在“忠”的问题,而是人人可得而诛之。
荀子则认为,“入孝出弟”还只能算作“人之小行”,“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才是“人之大行”。他指出,那些不是以国事为重,而是出以私利的所谓“忠”,实际上是“国贼”。只有“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调君而辅之”、“以是谏非而怒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忠”。
先秦儒家特别强调,当君主或父亲违背了道义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这种“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思想表明,忠孝之道与仁、义、礼之道是相统一的。
[原文]
[今译]
[原文]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今译]
孔子说:作大臣的,就是以仁义之道来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宁可辞官不干。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劝谏)之。(《论语.宪问》)
[今译]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孟子.告子下》)
[今译]
孟子说:君子奉事君王,首要的是引导国君走正道,使其有志于施行仁政而已。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事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今译]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如果把臣子视同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当成知己;君主如果把臣子视作泥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当作敌人。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上》)
[今译]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君子会为施行道义而奋不顾身;天下政治黑暗,君子会不惜生命来捍卫道义。没听说过不是为道义而是为君王死的。
[原文]
(孟子)曰:君有过则谏(劝诫。下同),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
[今译]
孟子说:国君有过错就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就离开他。
[原文]
(孟子)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换)位。(《孟子.万章下》)
[今译]
[原文]
入孝出弟(悌),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厚道),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
[今译]
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长者,这是做人起码的德行。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人的中等德行。遵从大道而不遵从君主错误的命令,遵从仁义而不遵从父亲不合情理的要求,这才是人最高的德行。
[原文]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道覆(盖)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zngp,得失),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尔,国贼也。(《荀子.臣道》)
[今译]
[原文]
孔子曰: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直言进谏)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zhèng,通“诤”,直言规劝。下同)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孔子家语.文本》)
[今译]
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商汤王和周武王因为能够听得进正直之言而使国家繁荣昌盛,夏桀和殷纣因为只喜欢别人唯唯诺诺地服从而导致国家灭亡。国君没有直言劝谏他改过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劝告他改过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劝说他改过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劝导他改过的朋友,要想让他们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zhèng,通“诤”,直言规劝。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令(美好)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命,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今译]
曾参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我已经知道了。我想再问一句,做儿子的完全遵从父命,算不算是孝呢?
孔子说曾参啊,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七人,纵然他是个无道的天子,也不致失去其天下。诸侯有敢于直言谏争的诤臣五人,即使他是个无道的昏君,也不会失去其邦国。卿大夫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僚属三人,即使他是个昏庸的大夫,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士人有直言劝告的朋友,就不会失去他的好名声。作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不会使自己陷于不义的境地。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力争劝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止。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一味的遵从父命,又怎么算是孝呢?
[原文]
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正直,忠贞。下同)矣,夫子有奚(什么,怎么。下同)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zhèng,直言规劝。下同)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考察)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荀子.子道》)
[今译]
子贡说:儿子顺从父亲是孝顺;臣子服从君主是忠贞。老师对此有何看法。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子贡你不懂啊!过去拥有兵车万辆的邦国有诤臣四人,国家的疆界会牢不破。拥有兵车千辆的邦国有诤臣三人,他们的社稷也没有危险。拥有兵车百辆的大夫之家有诤臣二人,他的宗庙就不会毁弃。父亲有敢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违礼的事。士有肯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义的事。所以,儿子不依义礼地听从父命,怎么能说是孝顺呢?臣子不拘义礼地服从君命,怎么能说是忠贞呢?要考察他们是在什么样情况下的服从,才能辨别是不是孝顺和忠贞啊。
[原文]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善,仁。下同);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què,诚实)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荀子.子道》)
[今译]
孝子有三种情况可以不从命:从命,父母就会陷于危险;不从命,父母就能平安,这种情况孝子不从命就符合仁。从命,父母就会遭受耻辱;不从命,父母就能获得荣耀,这种情况孝子不从命就符合义。从命,就会使自己的行为像禽兽;不从命,就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这种情况孝子不从命就是敬重。所以,可以服从而不服从,这是做儿子的不孝;不可以服从而服从,这是不仁。明白了该服从还是不该服从的大义,能努力做到恭敬、忠信、诚实并谨慎地践行之,就可以算大孝了。古书上说:“服从大道而不是无原则地服从君主的意志,服从仁义而不是不辨是非地服从父亲的命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