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八)忠孝之道编(7)忠孝两全
(2018-12-02 13:05:07)(7)忠孝两全
先秦儒家由“孝”而推及“忠”,认为“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故以孝事君则忠”。他们以家国一体的传统思想,把孝与忠也看作是一体的。认为忠即是扩大的孝,孝即是缩小的忠。所以,“忠孝两全”也就成为儒家的理想道德人格。
先秦儒家所讲的“忠”并不只限于忠君,还包括做人的诚实忠信和做事的尽心竭力。孔子说的“忠,德之正也”;“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言忠信,行笃敬”。曾子说的“为人谋而不忠乎”?荀子说的“忠信端悫而不害伤,是仁人之质也”。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而曾子说的“莅官不敬”、“朋友不信”和“战阵无勇”,既是不孝,同时也是不忠的表现。
先秦儒家认为,臣民对君主的忠诚也不是单向而应该是双向的。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们强调“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说的就是君主与臣民要互相讲忠信。
[原文]
子曰: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广扬名章》)
[今译]
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诚。
[原文]
[今译]
以奉事父母的孝来侍奉国君就是忠,以对待兄长的敬来奉事师长就是顺。
[原文]
[今译]
孝顺父母,可以用于侍奉君主;恭敬兄长,可以用于侍奉尊长;慈爱子女,可以用于对待民众。
[原文]
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
[今译]
[原文]
[今译]
[原文]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
[今译]
孔子说:坚持忠诚信实,唯义是从,就可以提高品德修养。
[原文]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孔子家语.弟子行》)
[今译]
孔子说:孝是仁德的起点;悌是仁德的扩展;信是仁德的深厚;忠是仁德的准则。
[原文]
若夫忠信端悫(què,诚实。下同)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也。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喘(气息不足)而言,蠕(行动轻微)而动,而一可以为法则。(《荀子.臣道》)
[今译]
至于忠诚守信、正直诚实而不伤害别人,无论同什么人交往都是这样,这是仁人的本质。仁德之人以忠诚守信为本分,以正直诚实为准则,以礼义为规范,以上下统属关系为依据,能够做到这样,即使是细微的言行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原文]
故孝弟(悌)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礼记.冠义》)
[今译]
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君、顺从长辈,而后才可以成人。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今译]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实习、践行)乎?(《论语.学而》)
[今译]
[原文]
曾子曰:事君不忠,非孝也;莅(临)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礼记.祭义》)
[今译]
[原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今译]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各应该怎样?孔子答道:君主应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以忠诚来侍奉君主。
[原文]
(子曰:)君子(君主)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治理)之。故虽服必强,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矣。内外不相应,则无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孔子家语.入官》)
[今译]
孔子说:君主要使自己的话取信于民,最好的办法是能虚心纳谏;要使自己的政见能顺利推行,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让百姓心甘情愿地服从自己,最好的办法是施行仁道。不然,百姓即使服从了也是很勉强的。不是出于忠义诚信,就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不能与百姓的心相通,就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
[原文]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学》)
[今译]